美文网首页
中庸时义03

中庸时义03

作者: andy言道 | 来源:发表于2024-12-13 06:56 被阅读0次

其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有言:宇宙目前被观测到的一些趋势,主要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进化过程,并且宇宙始终处于混沌与秩序共存的动态平衡状态中。人类诞生于宇宙,也必然遵循和继承了宇宙现有的一些发展进化趋势和规律。

每一个客观存在之所以是这个确定的存在,就是因为每一个客观存在都有自身特定的本质和特性。这个自身特定的本质和特性,是随宇宙规律和时势变化自然而然形成的,即宇宙赋予的、在特定时空关系形成的、具有收敛边界和特定属性的具化存在。

天命可以理解为先天条件下的客观存在自身的自然属性,或者特定先天条件产生的具化现象及其特定特性。率性即遵循自身本质之特性而运动变化,即我之为我,对于生命而言就是生存与发展,真正能够做到率性而动就是具有自然之德。对人类而言,在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之上,还有群体生存与发展和与他人与环境的共生共荣、和谐共存关系,以及预期中的与宇宙天人合一并成为恒久的存在。

人,通过调控先天生命本能和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努力发现、理解、验证和尊循人道的过程就是受教为人,教以为化,化以成人的过程,使所尊循的人道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基因,所受教之信息化入自身之思想行为模式的过程。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需要遵循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依靠自身自然之属性波动前行,失去了自然之德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依据,所以说道不可离。人如果背离人道,轻则脱离社会,不融于人群,严重时有可能逆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而行,不日而亡。

物不知何为道,自然而已;其他生命有极其有限的选择,亦自然而已;人类具有很大的选择,兼具自然选择和人文选择,可以自然,随性而行;也可以循人道,奉公守法,平安快乐。

那么人之本性为何?人之本性较其他生命为复杂,因为人是生物个体、精神个体与社会化群体的复合叠加状态,所以人的本性有三重含义:其一,人的生物本性是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其二,人的精神本性是情绪,欲望和信仰,是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平衡。其三,人的社会化本性是利己和利他的平衡。基于此,人类和人类个体是充满矛盾关系的多方利益共同体,因此,如何妥善的处理个人内部意志利欲取向,以及外部环境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样性多方向的关系,是所有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所在和希望所在。

中庸之道,就是希望在所有这些关系的处理中,能够找到对各方都相对适宜的方法和范围,以之为基点,平衡波动,使各方利益都可以兼顾,并持续的、动态的调整进行下去,从而有充足的时空和足够的信息与信心得以长久的、和谐的生存和发展。中庸之道不是僵硬的、固化的、被动的、保守的做法,而是通过找到自己在环境之中最适宜位置的前提下,可以不断调整自身内部和自身与环境、他人、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距离,使彼此保持相对的、稳定平衡的共存状态,并且进一步的逐渐形成共生共荣聚合体状态。

相关文章

  • 《中庸义疏》·自序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所开创的儒学不同于诸子百家中的某一学派。“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儒学乃大中...

  • 国学的数学原理与社会理想的发展方向

    “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墨子·经上》说:“义,利也”,《朱熹集注》讲:”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 切脉中国人的义-2017文化觉醒元年11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 详解《三字经》目录

    一、缘起 二、性善 四、教子 六、学义 二六、中庸 二八、孝经 三十、易经 三一、尚书

  • 转载| 钱穆:《中庸》新义

    (收录于《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二)) 《诚明》篇 天人合一之说,中国古人虽未明白畅言之,然可谓在古人心中,早已...

  • 义精仁熟,没有私欲,才能做到中庸――中庸心得(九)

    义精仁熟,没有私欲,才能做到中庸――中庸心得(九) 文/乐呵呵777 第九章心得体会: 在第九章中,孔子说:“天下...

  • 玄远冷隽 高简瑰奇 ‖ 第十期 庚子之殇

    《大学》谓之“致知格物”,在《书》谓之“精”,在《中庸》谓之“慎独”,在《孟子》谓之“集义”,其工夫一也。...

  • 何为中庸?

    凡谈中庸,必先讲中庸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面对对立意见时的折中,不是盲目的搞平等,也不是对多种意见的和稀泥。 中庸...

  • 何难新闻之客观性?

    读《中庸》有感。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抄写《中庸》时,印象极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

  • 2019-11-19

    继续《华杉讲透大学中庸》,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张居正讲解说: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时义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mo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