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读《中国通史》。
这部《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
先来了解下其作者。
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史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他也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吕思勉一生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他的学生有: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他的著述主要有:《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历史研究法》《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吕思勉研究历史,主张其第一个条件,就是对于各种科学,先得要有一个常识。治史学的人,往往以为社会科学是紧要的,自然科学则不甚重要,实亦不然。有许多道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相通的。如演变的观念,若不知道生物学,就不能知道得真确。又如治历史,要追溯到先史时代,则史家对于地质学,岂能茫无所知?这是举两端为例,其余可以类推。所以治史学的人,对于现代的科学,都不能不略知大概。否则用力虽深,也和一二百年前的人无以异了,安足称为现代的学问家?固然,各种社会科学,如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人生哲学等,和史学的关系更为密切。然只能谓治史学者,对于此等学科,更须有超出常识以外的知识,而不能说此外诸学科,可以并常识而不具。
吕思勉在很多著作中都探讨了历史的定义和价值,他把历史的功能和历史教育的功能相联系,论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他对历史教育目的是求知过去,以明白现在。他常常将历史学的这个目的,分成相互联系、而又层层递进的三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其一、说明社会进化的真相。吕思勉认为,所谓历史指的是人类的历史,人不能单独生活,有人类就有社会,所以人类的进化就是社会的进化。而“历史的可贵,并不在于其记得许多事实,而在其能据此事实,以说明社会进化的真相”。这就指出了历史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进化的真相。吕思勉把历史定义既为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强调古今历史互为联系的因果由来。
其二、知今日情势之所由成。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进化的真相的目的是为什么?吕思勉主张:学习历史,不在于尽记以往的历史。历史本是用来说明现在的,不知过去,必不能知现在,“求知过去,则正其所以求知现在”。所以,除了教授历史时代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外,最重要的是那些“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历史,尤其是那些对现在社会仍有直接影响的历史,正是我们需要详尽叙述和教授的。了解以往的史事,认识历史中的因果关系,都是为了明白现在社会的由来,了解社会的现状。这样,他把学习历史与现在的需要联系起来,不是为历史而学习历史,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在,知道现在的所以然,把它视为现代历史教育的一大目的
其三、臆测将来。学习历史,知道今日情势之所由成的目的又是为什么?“知今日情势之所由成,则可以臆测将来,略定步趋之准则”。吕思勉将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定在了臆测将来,即学习历史以观察未来,指导行动。就像吕思勉所说的,只有知道历史,才知道应走的路,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所当尽的责任。
吕思勉对历史教育实质的认识更倾向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价值。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受教育者“于今日社会,粗能了解,处世做人不至茫无把握”,即学会“处世做人”。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提及他之所以致力于撰写中国通史,也是“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所以,学习历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知道应走的路、当尽的责任,都是面向生活的;其次才是知识层面的,若受教育者要从事学术研究,则可以有所依据,“使前人所得,有以裨益后人,而后人不必从头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