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无法预想到学生的创造力,也无法预想到我们自己的创造力,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村里学校实验室的东西都是有限的,很多时候都是挤挤,兑兑,再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动手制作一下,基本上就凑齐了需要的实验物品。
这都要感谢一下曾经的初中给我们留下这宝贵的实验器材,才让学生认识了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器材。
今年还是三年级,还是年末,还是科学小实验,只是学生不一样了,实验项目不一样了。
今年我们的实验项目是:搅拌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
记得我们讲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们讲加速溶解的条件:搅拌、水加热、把物质压碎。
但我们当时只是书上讲一讲,并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幸而学生在做此类型题目的时候,还做的都正确,为此小小窃喜一把。
可是今年竟然统一测试这个项目,所以就需要我重新审视这几节课,重新审视书本中的实验。
然后到实验室取实验用品:高锰酸钾、盐、糖、烧杯、勺子、玻璃棒。
注意:不管取任何物质,均不要用手接触,而是用勺子取等量。
实验步骤:1、取两只同样的烧杯,放入温度、质量均相同的水。
2、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白糖,一只杯子用玻璃棒搅拌一会儿,另一只不搅拌。
3、等杯子中水静止时,比较两杯水中白糖的溶解情况:经过搅拌的杯子中的白糖快速溶解,没经过搅拌的杯子里的白糖还是颗粒。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先给学生进行了白糖实验,然后是食盐和高锰酸钾的实验。等我演示完毕,我的学生们一个个是跃跃欲试,我可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啊!
于是,学生开始排队,进行动手操作。但我还是不放心的继续嘱托,直到说的口干舌燥,才开始放手让学生做实验。
还没等我开口,学生熟练的摆好器材,倒入同样多的水,用勺子取等量的白糖放入烧杯中,对其中一杯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白糖完全溶解。
搅拌的杯子中用了2分钟白糖完全溶解,未搅拌的杯子中,用了9分钟才基本上溶解完毕。
学生一个挨一个都进行了实际操作,结束以后,学生问我:“老师,下次做实验是什么时候?是我们下次上科学课的时候吗?”
有的学生说:“这样的实验真有趣!我还想再操作一次。”
还有的学生说:“老师,一做实验,我都不想上别的课了,科学课实在是太有趣了。”
......
以前的科学课,我上课讲那么多,都比不上这一个实验学生习得的多,这是给我一个警醒啊!
动手操作的事情是麻烦了一点儿,可是,乐趣是无穷的,绝对胜过你一节课声嘶力竭的嘶吼,也胜过你布置的机械性作业。
就拿我自己做饭来讲,吃饭十分钟,做饭一个小时,那为什么还喜欢偶尔施展一下厨艺呢?因为我特别享受做饭这个过程。
自己要想着准备做什么菜,准备什么食材,步骤是什么,可以求助网络,也可以结合经验发挥一下,当一道菜上桌后,大家一致好评,那心里是美滋滋的,下次一定还想再做。
那学生也是如此,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想加入一些自己的创意,也想有个完美的展示,当结果完美的展示给大家的时候,那是极其开心的,整个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想想自己的教学过程,留给学生几分?留给自己几分?其实每节课就如同一个科学实验,主体是学生,动手操作的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还是学生,比你满堂灌效果要好太多了!
所以,我们不要把我认为是重要的,是好的,是有益的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学习,来习得,来收获,这样的互动过程才高效,才有趣,才具有更强的生成性和教育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