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出”的作用:
“输入”可以帮助“输出”,“输出”可以倒逼“输入”
1. 大脑启动检查程序,看学到的知识哪儿有问题,哪儿还不明白,发现知识的阻塞环节,进一步打通,让它们与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紧密而有益的联系。
2. 强化记忆,并加深理解。
3. 与听者的质疑、疑问、新的想法,产生互动,促进有效学习,增强认知和理解。
二、输出的“记忆学原理”
1. 什么是记忆?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仅是神经活动,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2)记忆的开始是通过对信息的感知,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也是记忆最关键的部分。
(3)提供记忆最直接的方法:促进“有意识记”,加强大脑对于信息的第一印象,使大脑开启记忆程序。
2. 记忆的形成,包括4个步骤:
(1) 识记——编码
大脑精准地识别信息,记录信息,把应该被记忆的内容挑选出来。
大脑靠经验和感知去判断要选择哪一些作为编码的对象。
为了提高编码效率,我们要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能对信息进行系统性的程序化处理,知识进入大脑都会被自动化归类。
(2)保存——存储
存储信息:大脑形成神经回路的过程,即:使神经元的连接越发紧密并产生定式(神经回路)。
大致过程如下:
→A. 第一印象: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后,先储存在“感觉区”(短时记忆)
→B. 第一级记忆:大脑加工处理后,信息进入“海马区”(海马神经的细胞回路网络受到连续的刺激,加强了突触的结合时间,信息停留时间延长)
→C. 第二级记忆:寻找积极需要的内容(蛋白质参与了信息保留)
→D. 产生神经回路网络:详细了解、反复阅读、做笔记
→E. 知识成为记忆:新突触的联系增多,联系越多,记忆就越牢固,知识留存时间越长。
(3)再现——检索
需要输出知识时,大脑开启知识管理新模式——从单向输入变成同步的输出和输入。
大致过程如下:
输出知识时,大脑内要准确地再现神经元反映的信息,指导合成信息的蛋白并把知识再次呈现出来。
从大脑中找到信息,检索关键部分,进行二次组合,浓缩成一个简单地向人阐述的版本,但又包涵了最重要、精彩的内容。
再现和检索的作用:a. 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入;b. 回忆、温习、重述知识,会有新的感悟。
(4)回忆——巩固
输出是一次高质量的复习,起到巩固记忆、提炼核心知识的目的。
有针对性的、反复的输出,长时记忆甚至会转化成永久记忆,终身不忘。
三、场景和思维模拟
在特定的场景输出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更好的效果。
模拟解说者的场景——演讲
模拟受询者的场景——面试
模拟传授者的场景——讲课
模拟质疑者的场景——辩论
我们失去了毫无忌惮地探索未知的勇气,并埋葬了内心最富有力量的拿着纯真的激情!现在,是时候把它们找回来,并且重新赋予动力了。
在学习中,实施“双重编码”时,创造一种模拟环境,为信息设计一个扎实的落脚之处,而不是孤立地等待大脑的录入。简而言之:把学习对象放到一个应用场景中,将自己放到一个需要表达它、分析它、理解它的实实在在的角色上。
四、“双重编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派沃(Paivio)在1975年提出了关于长期记忆的“双重编码”理论。
他主张:对文字信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即抽象理解,对非文字信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即图象理解。记忆时,这两种方式同时起作用,平行而紧密地联系,必要时也互相交换。
通俗地说:大脑会为自己看到的、记住的任何一样东西同时给予一个抽象理解和图像理解,就像我们在图片旁边做文字的标注一样。
五、输出是主动学习
“高质量的主动学习才能改变你的命运”
输出时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对方听懂?让对方明白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
输出者:主动查阅资料、温习知识、有针对性地理解学习的内容,讲到卡壳时,提醒你所学的知识尚未掌握,必须回头重新理解。
#学习打卡##读书笔记##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学习打卡[超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