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的底气
朱玉林
巷口老周的木匠铺,木招牌褪成浅咖色,倒比新招牌耐看。常有年轻人催他:“周师傅,三天能打个书架不?我急着用。”老周总把刨子往木案上一放,指尖摩挲着刚刨出的木花——松木香混着阳光的暖味,“急啥?你看这松木,纹理得顺着刨,卯榫得卡着缝,今天赶出来,过俩月准晃。”
他打家具,总比别人慢三天。先把木料搁后院晾半月,雨天盖塑料布,晴天敞着晒,说是让木头“认认咱这的潮气”。去年小区王老师订了张书桌,老周愣是用了二十天:先刨光胚子,再用砂纸从粗到细磨三遍,最后上蜂蜡,蹲在地上擦得胳膊发酸。后来王老师说,那书桌用了五年,摸上去还像缎子面,比商场里几千块的还顺手。
小区里张姨种月季也这样。别人的月季往死里施肥,盼着四季开花,她的只在春天开,花瓣却比碗口大,粉得像揉了朝霞。有人讨诀窍,张姨指了指墙角的花肥:“冬天得剪秃枝,开春别急着喂肥,等新芽长到两指长,再用沤了仨月的豆饼水浇,花才肯好好开。急着催,开出来的花没魂。”
其实过日子和做木工、种花草一个理。不用急着一口气跑到头,像老周磨凿子,得慢慢找角度;像张姨等新芽,得静静守时机。那些踏踏实实蹲在原地把事做细的人,看似走得慢,脚下的路却越踩越实。等旁人的书架晃了、月季蔫了,他们的家具还稳当,花儿还艳着——这便是认真笃定的底气,久久为功的道理,藏在每一个不慌不忙的日子里,让寻常人也能活得很了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