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何家会伤人》4
继续阅读第二部分的前三小节。
1、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蒙特梭利认为,每一个孩子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也就是说,每一个小孩具有其精神“基因”,以后成长都是以此我基础的,而不是由父母决定的。
如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武志红老师说,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孙瑞雪老师说,父母的职责四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在字面上理解上面的文字,是不难的,难的是在生活中,把这样的理念体现出来。书中谈到那个一年级小朋友竞选班长的故事,我也有类似经历。儿子三年级时,班级要进行班干部竞选。我的初衷是,能不能选上都没关系,能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也是一种锻炼。竞选稿是我和儿子商量过的,经过我的修改和润色。应该说,儿子的竞选应该是背下来的。能在一年级就自主的、有思想的孩子,正是“别人家的孩子”。
还有一点,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家长会扭曲孩子的精神成长。会根据现有的升学评价标准去培养孩子,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和文化补习班。这都源于对孩子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焦虑,我有也会被干扰而时常焦虑。
如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需要我们认清孩子的精神基因,修炼自己内心的强大,不断学习。
2、分离和爱同等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说,懂的分离的爱才是真爱。我们通常称爱孩子,会注重给予孩子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强调与孩子在一起。书中提醒我们,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真正的爱还要懂得分离。分离和爱同等重要,他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他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我们在不断分离中慢慢成长。
有三个阶段的重要分离:分娩,婴儿与母体的分离;与妈妈分手,形成自我意识的独立;与家的分离,形成社会人格的独立。每一步分离都后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分离的结果来看,文中列出了三种,成熟分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有健康独立的人格。拒绝分离,亲密关系黏在一起,但会爱恨交织,还会各种成长问题。单纯分离,会拒绝爱与亲密,亲密关系收到伤害。
在与妈妈分手部分,书中列举了详细的婴幼儿成长时间分段。如果没有认真研读相关理论,在养育过程中,就会踩过很多坑而不自知。
另外,在与妈妈“分手”的个体化期,即2-3周岁,孩子与妈妈已经心理分离,有了清晰的界限。书中说“他心中的我是对妈妈的内化”,这句话怎么理解?是孩子通过与妈妈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