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课堂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作者: 南山采薇 | 来源:发表于2019-11-26 13:09 被阅读0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研读文本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以及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教学重点)

3.学习象征手法以及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的理解白杨树的伟大形象。(教学难点)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眼中的白杨树)

通过观察第一组高原图片,让学生总结出高原的特点。再观察第二组高原上的白杨树图片,让学生谈谈高原有了白杨树发生了怎么变化。(预设——高原辽阔、无垠、无趣;有了白杨树——高原有了生机)

二、文本整体学习(笔中的白杨树)

1.作者、背景

1941年,一位作家从新疆转入延安,目睹了我中华当年被侵蚀的躯体。战争声里,哭喊声。硝烟之中,血影重。战争声里,爱国声。硝烟之中,不屈声。这样的场面,震撼了他。他用笔墨写下了赞歌,这一写便成了经典之作。文章结构、手法、语言都成了楷模。白杨树的形象也就更为高大了。

矛盾生平以及作品。(学生讲述)(预设,原名、笔名、作品。)补充:齐名作品《风景谈》

2.泛读文章,请学生思考。

a.找出文本中重复的语段,并思考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哪一面?(预设:普通,不平凡。写了外形,精神。补:高原的描写,是对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描写,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蓄势。)

b.整篇文章情感是有变化的,仔细听,并思考情感是如何变化的?那么朗读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预设:高原描写——辽阔、无垠——第一、二段情感由赞美到失落;第三段——白杨树出现是惊讶、惊喜;第四段到第八段——赞美;最后一段——感情真挚、情感热忱、高声赞美。尤其是写楠木时,情感中有呐喊。)

c.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思考白杨树的赞歌,只是赞美白杨树吗?结合文本内容谈谈。(预设:不仅是白杨树,更是指像白杨树的人。补:具体指哪些人,结合背景和文本谈。)

三、小结(我眼中的白杨树)

高原上的白杨,平凡的生长着。岁月的尖刀在它的躯体里,刺出了遒劲的纹理。这纹理,是呐喊,是骄傲,是顽强,是挺拔,是力争上游,是不屈不挠。

板书:

高原——生存环境

枝干皮叶——外形

平凡——不一般

象征——西北人民、西北军人

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

2.阅读矛盾《风景谈》,并摘录优美语句。

相关文章

  •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研读文本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以及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教...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综述:茅盾的经典散文《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朱自清的...

  •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吗

    《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广大抗日军民,这就是托物言志,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

  • 《白杨礼赞》教学后记

    《白杨礼赞》在退出人教版语文教材多年后,又被部编本教材选入。看来,经典就是经典,历经时间长河的淘洗,仍然闪耀着其独...

  •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虽然此次上《白杨礼赞》非常仓促,但还是收获不少。 首先,确定给学生讲什么是重中之重。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讲,简单...

  •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张爱林)

    聚焦象征 纵深开掘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文|张爱林 【教学设想】象征,作为一种表...

  •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

    刚下课,头脑里只剩下,我还有那些没讲到,担心没说到,担心没讲清,担心学生没听懂。看到这些反应就知道,这节课也不是需...

  • 白杨礼赞

    原著:矛盾 夫白杨者,俶傥不凡,吾最为剧赏者也! 轺驾骏奔于高原,茫茫无际,映入眼帘者,乃...

  • 白杨礼赞

    粗壮结实,皱皱巴巴的外表,干瘪脱裂 ,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巍然不动,伫立在每一条街道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pe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