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时,我给自己定下了今年的行为准则——“减”,没办法,家里钱少物多。
一开始,我紧守这个准则,购物时非常慎重,若是食物、洗衣粉等消耗物就允许多买;若是衣服等长期占据空间的东西就再三思量,尤其是孩子衣服,家里实在太多了。
可是,我左防右守还是失败了,连正月都没熬过,就破了戒。
昨天,我给孩子一人买了两双春季鞋,今天看到冬装打五折,太划算了,忍不住给大女儿囤了两件夹棉外套。
其实,我家现有的衣服与鞋子,足够孩子们一年穿。
但是,新的一年了,我真的想给孩子买两双新鞋,春天来临,换上轻薄的衣裳了,怎能不配上一双崭崭新的小白鞋呢?
而买衣服是因为太便宜了,大童衣服贵,现在人家换季清仓,款式好看价格便宜,不买实在说不过去。
真的是“年底清仓不算真正的清仓,换季清仓才是真实惠”,看着主播一件又一件过款,我很希望再出现一些合适的,让我多买一些。
的确,我的购物行为违背了守则,但是在买到好看衣服的一瞬间,我的确很开心。
也许,我给自己定的准则实在太过苛刻了,它并不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准则,而是对于我之前过度的购物行为的一种自我惩罚。
我在批判自己的购物欲,但其实我的欲望没有错,我没必要、也做不到“完全不浪费”。之前过度购买,往后有所节制就好,不用做到“完全不买”,毕竟每逢换季时,孩子们穿两件新衣服,也会有新鲜感。
我想过那种简约的生活,但我到底还是做不到,充足的物品,会让我有安全感。
好的,我知道以后怎么做了,那就是“买得少且精”,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就不必买了。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吐槽一下我的邻居,在孩子穿衣这件事上,她实在太节约了。
她给孩子买衣服倒也不贪大,也舍得花钱不买地摊货,但是买得非常少,一季添个一两件的样子吧,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柜格就能搞定。
比方说,她给女儿买一件毛衣,那一年的打底就是这一件毛衣——春天单穿,秋天套外套里,冬季套棉袄里,就是这一件毛衣。
一件羽绒服穿三年,第一年袖子到指尖,第二年袖子到手掌中间,第三年到腕部,将将能穿。
而这三年里,几乎只有这一件冬衣,每次不管多脏都穿一周,周末洗一次,周一接着穿,棉衣洗的时候,就穿件厚外套将就一下。
她给孩子买的衣服,使用时间实在是长,所以每次要扔衣服时,她都提着衣服左右端详,咂咂嘴:“啧啧,真值。”
相应地,她女儿特别珍惜衣服,和我女儿一道玩时,爬高上低的、弄脏衣服的活动她绝对不参加。
她女儿的衣服,大多都是穿得次数太多而自然损坏的。我女儿则不然,是由于过于顽皮,搞得太脏洗不掉而被丢弃,比如水晶泥什么的。
所以,她的确是省了钱,但也让孩子产生了局促感、匮乏感,对于省得那些钱来说,肯定是不值得的。
她曾经告诉我说,小时候母亲对她很小气,她在衣服方面一直很匮乏。而现在,她成为母亲之后,无意之中也让女儿承受了这份不必要的匮乏感,我不要做那样的妈妈。
好吧,我又为自己花钱,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