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自我》
当我开始思考我在思考些什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思想相对于书面语言,常常是没有逻辑可言的。那就像是你在做数学题时偶尔的开小差,全部是零零散散的思绪,是语言的碎片。大脑运作时,是不是总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呢?一只狗的想法一定不可能是用语言或文字等形式组织的。
于是,我开始明白,思维和语言是独立的。(鉴于我们的文字系统足够契合语言,这里默认语言文字系统为一体)
明白这一点后,再来思考我的思考内容时,就很明晰了。我将我的思考内容分为三种。
最清晰的一种是我完全知晓的,在我意识监控之下的,具有逻辑性的思考。这里面包含我的数学解答的思维过程、想象故事、安排事情、自我辩答、自言自语等。这些是很容易觉知的。
其次是一些零散的语言文字碎片,如发呆时飘飞的思绪。
最后一种是太过模糊复杂,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受、想法,或是太微弱的灵感。这些心理活动,也许你对它并不清楚,然而它确实存在。
那就像是原始人还不懂逻辑性语言时在心里听到的那个神的声音,或是任何具有一定智能却无语言的动物的心声。
我总以为,心里那些话语是自己的代表,后来渐渐觉得,那模糊的感受才是真正的自我。如果给人做个减法,除去外界带来的逻辑和语言,心里最后的声音才是我们真正的感受。语言逻辑等等不仅不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它们更妨碍了我们去聆听自己真实的感觉与认知。
读《月亮和六便士》时,施特略夫太太以为她对斯特里克兰德(一位粗鲁的奇人)抱有的是愤怒,最后才发现其下深藏着爱慕与对他将要带来的灾难的恐惧。
所以人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真正的想法,而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我们内心。在真正明白自己之前,贸然用语言装饰自己,那么恐怕很难再去认识自己了。
少年时,我喜欢用各种标签来定义自己,爱吃什么、爱看什么,现在想来真真好笑。
但我也并非说逻辑语言不好,它们能帮我们梳理对世界的看法,虽然这看法是建立在一个人工主观的框架之下。就像是写作文,想到一两个道理,动笔却发现无论如何也不成文章。为何?理解不够透彻,逻辑不能自圆。写一篇好文的过程,就是帮自己梳理逻辑。
不过由此,我又明白了另一个道理,我所说的话不一定是我自己。首先,逻辑推演的结果自己未必能信,就好比许多人写完一篇文章后,也许80%的推演出的话自己都不信。其次,当我审视自己的话时,我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是别人说过的,语言系统的加工痕迹极为明显。学过英语的都知道,越地道的英语,越有使用偏好。
这意味着,我所能表达自己的方式是很少的,想要真正表达自己的而非社会或文化的意思是困难的。不过语言何尝不是瑰宝,固定的用法能在你没有意识到时传达信息,就好像我们中国人的一些行为能潜移默化地带给我们种地的民族天赋。
我所强调的,是在运用前人对语言的改造时,审视自己真正的感受,不要被语言钝化自己的心灵。
推荐书目
《月亮和六便士》
《语言与神话》(哲学系朋友推荐的,种草已久,还未来得及看)
喜欢就赞赏支持一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