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翻译与核心要义
《黄帝内经》中关于冬季养生的经典段落原文如下: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通俗翻译:
冬季的三个月(农历十、十一、十二月),是万物蛰伏、生机内藏的季节。此时水面结冰,大地冻裂,人体应顺应自然,避免扰动体内阳气。需早睡晚起,待日出后再起床;保持心境平和,像隐藏秘密或守护珍宝般收敛情绪;远离寒冷,靠近温暖,避免出汗导致阳气外泄。这是顺应冬季“闭藏”特性的养生法则。若违背,会损伤肾气,春天易出现四肢无力、畏寒等症状,因冬季储备不足,难以支撑春季生发之力。
二、古人的深刻诠释
1.“冬藏为春生之基”
清代医家张隐庵提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强调冬季闭藏的精气是春季生命力的源泉。若冬季过度消耗,春天易发虚热疾病。
2.“肾为先天之本”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冬季养肾即是养护生命的根基。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冬月宜加温暖,以养肾气”,提倡通过饮食温补(如黑豆、羊肉)和避寒固表来护肾。
3.“志若伏匿,神气内守”
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写道:“冬月阳气伏藏,当如龟蛇之蛰”,比喻人应像冬眠动物般收敛心神,减少思虑过度,以免耗散精气。
三、热门观点与另类解读
1.“冬天起不来?身体在保护你!”
近期热搜话题#冬天起不来是身体在保护你#引发热议。科学解释称,冬季光照减少导致褪黑素分泌延长,人体自然倾向于“晚起”。
这与《内经》“必待日光”的养生观不谋而合,网友调侃:“终于为赖床找到了千年背书”。
2.“冬泳悖论:勇气还是伤身?”
部分网友推崇冬泳为“锻炼意志”,但中医专家指出,冬泳属于“逆天而行”,强行激发阳气外散,违背“无扰乎阳”的原则,可能埋下春季病根。
3.“冬季养生=躺平?误解与真相”
有人误读“闭藏”为完全静止,实则《内经》提倡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散步),以“微汗”为度,既活气血又不耗阳气。
四、现代生活的具体体现
1.“早睡晚起”的科学验证
现代医学发现,冬季人体褪黑素分泌时间延长,顺应“必待日光”的作息可调节生物钟,缓解季节性抑郁。
2.“去寒就温”的日常实践
保暖三重点:头部(戴帽)、背部(加穿背心)、足部(泡脚),避免寒气从体表入侵。
饮食温补:黑芝麻、核桃、羊肉等“黑色系”食物补肾,生姜红糖水驱寒,契合“养藏”理念。
3.“使志若伏若匿”的心理调节
冬季易引发情绪低落,正念冥想、书法绘画等活动可帮助收敛心神,符合“若有私意”的养心之道。
五、给现代人的实用建议
睡眠调整: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7点后起床,周末避免报复性补觉。
运动选择:晨练推迟至日出后,以太极拳、瑜伽等舒缓运动为主。
情绪管理:减少高强度社交,通过阅读、静坐滋养内在。
饮食禁忌:少吃生冷(如冰饮、沙拉),火锅搭配萝卜、白菜平衡燥热。
结语:千年智慧的生命力
《黄帝内经》的冬季养生观,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更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
现代人若能放下“与天斗”的执念,在寒冬中学会“藏”的智慧——藏身、藏心、藏锋,或许能在浮躁社会中找回身心的平衡。
正如苏轼雪夜独游时的豁达:“不是花时肯独来”,冬季的蛰伏,终将迎来春日的绽放。
声明: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