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随笔》之一

作者: 得闲山人的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21-09-12 10:10 被阅读0次

心安的人

以禅而论,世上只有两类人,一类心不安的人,一类心安的人。

一千五百年前,达摩祖师东来,因与梁武帝机缘不契而渡江至北朝,终日面壁于嵩山。弟子神光前往拜谒,立雪铭志,断臂求法,深得祖师器重,赐名慧可。

于是,慧可向祖师说道:“我的心尚未安宁,请祖师您帮我安心。”

达摩祖师回答:“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慧可找了半天,无奈说道:“我寻找心,却怎么也找不到啊。”

达摩祖师说:“我已经帮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当下醒悟。

心本来无形,你要把它往哪里安呢?无论往哪里安,都是头上安头,纯属多余,也都属于妄想和攀缘。心一旦陷入妄想、攀缘,反而念念不安了。这就是常说的庸人自扰。

心无形而遍在,它本来安好,随时随地都安好,只是被人们忽略了。大家需要做的,是从忽略当中觉醒。

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脏或大脑,那只是一团肉而已;也不是指思想或心情,那只是一波又一波的妄想和感受而已。这个心是指心灵,或者说心之本性,也叫做心性,也叫做本来面目。

还叫做法身和佛性。

为何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人人都具有法身和佛性,它并不神奇,它就是您的当前心性。

问:我知道自己有心念,有想法,但什么是“心性”呢?

答:就是“心念”它爹嘛。它发起了心念,产生了想法,但它却不曾陷入任何心念和想法。当前,它就表现为您这个“知道”,它虽无形质而具有灵知。找到它并不容易,那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才有资格谈禅。达摩《血脉论》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问:如今挺流行“禅文化”,您怎么看呢?

答:彼禅非此禅。人人都有附庸风雅的自由,也无可厚非。但说到“禅宗”之禅,则必须从六代祖师的著作入手,从《血脉论》到《六祖坛经》等等,反复深入研读与参悟,才是习禅的正路。

习禅不为别的,只为安心。

一旦见性,明白了禅,便会发现,原来心地本来安宁,根本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外在条件。这样的人,就叫做心安的人。

问:什么叫做“心地”?

答:这是一个比喻,佛经里面常见的比喻。是说您的心本来宽广如大地,无论善人、恶人,大地都平等地承载着他们;无论好事、坏事,都平等地发生在大地上面。而大地呢,谁都不曾嫌弃,也谁都不曾偏爱。这意味着,您的心本来足够包容。一颗足够包容的心,怎会不安呢。

另一方面,大地还能够生长一切物种;这意味着,您的心能够生长一切智慧、技艺和美德。当然,如果用心不当的话,也可能生长出种种罪恶。

但心安的人不会。安宁的人只会带来安宁,快乐的人必然散发快乐。

心安到了极处,无可申辩,无可言喻。

达摩祖师在中国停留九年之后,准备返回天竺。便对四位入门弟子说:“是时候了,你们说下自己的习禅心得吧。”

弟子道副禅师回应:“依我的见地,不可执着于文字,也不必离弃文字,不即不离,如此便是道之妙用。”

祖师评价:“嗯,你得到了我的皮毛。”

弟子总持比丘尼回应:“以我如今的见解,就好比阿难尊者见阿閦佛国一样,一旦亲见便当即确认,不需要再有所见了。”

祖师评价:“嗯,你得到了我的血肉。”

弟子道育禅师回应:“四大本来空寂,五阴也非实有。而我的见地呢,实无一法可得。”

祖师评价:“嗯,你得到了我的筋骨。”

最后轮到弟子慧可禅师,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礼拜祖师之后,便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依旧安然站立。

祖师评价:“嗯,你得到了我的精髓。”

接着,达摩祖师郑重将正法眼藏传付给慧可禅师,同时授予衣钵作为信物。禅宗一法,从此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传续近一千五百年,至今不绝。

慧可禅师以身演法,于无言之处披露心性与禅机,尽显禅门教外别传之本色。此时,慧可禅师可谓是究竟心安的人。后来,二祖慧可禅师晚年自在悠游于酒肆街头,历境炼心,其修证已臻于圣境。虽被人诬告而遇害,但对于究竟心安的圣者来说,那无异于结束了一场梦。

心安的人,生如夏花之绚烂,哪怕偏居一隅没人知晓;心安的人,死如秋叶之静美,只因洞达心性光辉亘古不亡。对此,历代禅师们的事迹,是最好的注脚。

                                  2015.9.24

相关文章

  • 《习禅随笔》之一

    心安的人 以禅而论,世上只有两类人,一类心不安的人,一类心安的人。 一千五百年前,达摩祖师东来,因与梁武帝机缘不契...

  • 《习禅随笔》十八

    为岳神受戒的元珪禅师 中岳嵩山元珪禅师(644—716),伊阙(今洛阳龙门)人,俗姓李,生来颖慧不凡,幼岁便发心出...

  • 《习禅随笔》十五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答见性成佛 牛头宗六代相传之后,其法脉并未断绝,牛头六祖慧忠禅师有弟子名惟则(与元代的天如惟则禅师...

  • 《习禅随笔》十七

    历经三朝六帝的嵩山慧安禅师 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不仅有六祖惠能大师继承其祖位,还出了一位年岁颇高的嵩山慧安禅师(5...

  • 《习禅随笔》十六

    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牛头宗是发源于四祖道信禅师的禅宗支脉,在历史上虽流传不久,但其中的各位禅师却都是超...

  • 《习禅随笔》十三

    自悟兼苦行的在家禅师向居士 南北朝北齐境内,有一位无师自悟的向居士,独自苦行隐修,幽栖于山林旷野,食草木,饮涧水,...

  • 《习禅随笔》十一

    马师何似这个,长空不碍白云飞 青原行思禅师门下弟子众多,但“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这一头深得祖师心意的独角麒麟,便...

  • 《习禅随笔》二十

    三帝同尊的南阳慧忠国师 在六祖大师的高徒当中,慧忠禅师(675—775)得享国师之殊荣。唐玄宗在位时就对其礼遇有加...

  • 《习禅随笔》三十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襄州(今湖北襄阳)居士庞蕴,生卒年不详,衡阳郡(今湖南衡阳)人,字道玄,祖上本是儒学世家,...

  • 《习禅随笔》之二

    那一种平怀 禅者之生涯,可谓“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这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当中的一句,也是大师一生行迹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禅随笔》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wz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