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8月21日(同步记录,很多错误,后面再改正。)
地点:江西弋阳教师进修学校2号报告厅
执教人:霍军老师
师:同学们,开始上课,今天上的是《祝福》,《祝福》是一节语言课,我送大家一句祝福,也希望大家送我一句祝福。今天天很热,我送大家一个平安舒适的上午,平安喜乐。
生:祝老师攀龟峰一样,越攀越高!
生:祝老师事业红红火火!
生:祝老师学海无穷!
师:同学们给了我很多祝福。祝福是用语言表达的。可是小说里,风俗是祝福,时间是祝福,整个小说里,祥林嫂是个人物,可是,她得到过祝福了吗?
生:没有
生:一句也没有!
师:小说里有几个人物,他们给祥林嫂祝福了吗?
生:柳妈给祥林嫂说,到地狱里被锯分开。
师:柳妈不是文化人,那里面的文化人给祥林嫂祝福了吗?
生:没有!
师:那些文化人给祥林嫂什么样的话呢?咱们回到课本上看看
(师生共同读: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③着,“地狱?ー一论理,就该也有。一一然
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9,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
师: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是哪句话呢?
生:说不清
师:老师数了一下,有七个“说不清”。大家忽略了一处。
师:老师在春节写了对联,都是祝福的话,但文章中很多人对祥林嫂都是“说不清”,今天就看看说不清的人物。
师:咱们探讨:“我”的形象 “我”是鲁迅自己吗?(小知识:小说中第一人称,有作者的影子,但不是作者本人)
想一想:要是用第一人称写《老人与海》会怎样?
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荆轲刺秦王》?
能不能总第一人称写刘邦,《鸿门宴》会是什么样子?
本文的“我”是谁?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读文章前面相关句子)
师:我是一个回乡的文化人
布置任务:共同完成一个小剧本

(霍老师的切入角度很好)
生: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突然发光。
她低下眼睛,秘密地说。
我:吞吞吐吐。
师生共同读这段话。(这个设计很好,能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人物)
师:我见到祥林嫂时,有什么打算?
生:胆怯

生:(吃惊)(胆怯)(退下,逃离)
师生共读。
师:知识分子遇到祥林嫂,能解决魂灵问题呢?
师:他说不清,而且迅速逃离了,逃离了,是不是就没关系了呢?找同学读“倘有开始往下一段”

师:他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知道识别,我要仔细推敲,正怪教育家要说着生着神经病。
探讨下一个“说不清”

师:一旦说不清了有什么好处?
生:没有责任
师:有没有第四方案,祝你幸福了吗?
生:没有
师:咱们接龙说一下:说不清,一个逍遥自在的法宝
一个自欺欺人的挡箭牌?
生: 说不清,是一个免死金牌
生:说不清,(吞吞吐吐)
师:说不清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
师生共读

(在指导学生共读时,引导学生走进“我“内心,和学生调换角色读。)
师:短工爱用什么句式?
(学生读,师:回避抵触的语气来读)

师:疟疾在南方肆虐,有必要说清楚?
生:有必要说清楚
师:还有一次说不清

师:知识分子感到了“负疚”,这个人有没有同情和良知?
生:有一点
师:为什么有一点呢?
生:他只是负疚,没有行动
(师让学生读“我“的相关句子)
师:这个故事只有这个文化人记起来了。这个负疚感有用吗?就给大家思考
师:如何展现心理描写
师:回忆完了之后,又有什么反应呢?

师:最后,回忆完了,就“懒散舒适”

教室里玻璃碎了,有人说清楚吗?




师:我能用800字说清楚一个问题吗?
课下练习:

(霍老师的课给我很大启发:①切入点巧妙,能调动学生已有的心理认知体验,而且循序渐进。②紧贴课本,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思考。③对学生点拨巧妙。④走进现实,巧妙的把课本和现实结合起来。⑤有深度,拓展丰富。大师果然名不虚传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