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9-14美国人眼中的苏联(一)

2023-09-14美国人眼中的苏联(一)

作者: 黑雨赋能 | 来源:发表于2023-09-24 14:46 被阅读0次

凯南的成名作《苏联行为的根源》。

这篇论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X文章”。

它的总体思路,又是来自一份名为“长电报”的机密文件。

同一篇文章,怎么还有好几个名字呢?

1946年2月,“二战”已经结束了小半年。

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微妙。

斯大林时而释放善意,表示他愿意继续跟美国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秩序,时而又对美国大加批评,宣称双方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情况让杜鲁门总统非常困惑,他迫切希望了解苏联的真实意图。

刚好,这一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剧院发表了一场公开演讲。

美国国务院,也就是外交部,给驻苏联大使馆发了一封电报,让他们就着这篇演讲的内容,对美苏关系做一个整体分析。

不巧的是,使馆“一把手”哈里曼已经回国述职了,主持日常工作的是“二把手”凯南。

他花费一个多星期时间,起草了一份5500多个单词的文章,发送回国。

这是美国外交史上篇幅最长的一份电报,史称“长电报”。

“长电报”一经发出,马上在美国决策层引起了轰动。

它对美苏关系深刻冷峻的分析,正是当时的美国政府最需要的。

就连斯大林也通过间谍搞了一份“长电报”的副本,并对它拍案叫绝。

在华盛顿,美国海军部长福莱斯特下令把凯南调回国,出任新组建的国家战争学院副院长,专门给中高级军官上苏联问题课。

他还希望凯南把“长电报”的精华内容改写成一篇新文章,公开发表,好让更多人认识到美苏关系的严峻程度。

凯南改写的这篇文章,就是《苏联行为的根源》,它发表在1947年7月号的《外交事务》杂志上。

为了保密,凯南署的名字叫“X先生”,这就是“X文章”。

说了这么多前情提要,那“X文章”究竟厉害在哪儿呢?

厉害在它讲清了美苏矛盾的根源。

凯南认为,美苏两国在“二战”期间,之所以能密切合作,是因为大家都不愿看到纳粹德国独霸欧洲。

但随着德国战败,美苏彼此成为了欧洲命运的新主宰。

他们的军队分布在几千公里纵深的领土上,各自都有势力范围,这激发出了苏联强烈的不安全感。

要知道,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及其前身沙皇俄国都曾经遭受孤立。

“一战”末期的德国,一度把俄国逼入绝境,迫使它签署了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

“二战”时期,德国再度入侵苏联,斯大林孤军奋战了3年,才等来美国开辟第二战场。

这些灰暗的记忆,加上苏联在军事科技和经济实力上落后于美国的现实,使莫斯科开始怀疑:

美国是不是要建立新的对苏“包围圈”,毁掉苏联刚刚建立的世界大国地位。

而意识形态因素,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安全感,并把外交态势和内政联系在了一起。

凯南指出,在1947年的斯大林看来,美国在欧洲的扩张,不光要在战略上孤立苏联,它还企图颠覆苏联政权。

苏联领导人哪怕只做出一点点让步,都会给国内潜在的反对力量提供“炮弹”,所以绝对不能再对美国有幻想。

这样一来,苏联和美国的矛盾,就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无法轻易缓解了。

乔治·凯南在1947年提出这些观点,那个时候,多数美国人,甚至政治家,对苏联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

美国国务院研究苏联问题的方法,就是找几本列宁和斯大林的文集,根据里面的个别字眼来下判断。

这种做法,倒是很省力,但它也会把苏联的宣传话术和真实情况混为一谈,认定美苏之间的分歧完全是意识形态导致的。

而凯南早在1933年就被外派到了苏联,他不仅熟读俄国历史,还精通俄、德、法等7门外语,可以阅读多个国家的报纸和外交文件。

靠着这些优势,凯南细致观察了“二战”爆发前后,斯大林和德国、波兰、拉脱维亚等邻国打交道的过程,最终得出结论:

意识形态分歧,只是表现,不是动机。

苏联的不安全感,早就由它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特征决定了。

美国制定对苏政策,应当以这个现实,而不是个别言论,作为出发点。

但是,凯南又没有过度渲染“苏联威胁论”,没有把苏联描绘成恐怖的洪水猛兽。

“二战”结束后,苏联之所以会在东欧采取进攻态势,主要是源自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这跟德国曾经的扩张是不一样的。

经过“二战”的冲击,苏联遭受了巨大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它不会主动发动新的战争,更没有吞并欧洲的全盘计划。

苏联是有能力对美国形成重大挑战的,原因来自地理。

在“二战”之前的世界上,存在五个主要工业区,它们是:

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苏联,英国,以法德为中心的西欧,以及日本。

在1947年,苏联已经占领半个德国,还对英国和日本形成巨大压力,几乎拿下了主要工业区的一半。

这对它的军事潜力和整体国力是一种长期利好。

美国要想阻止苏联建立全面战略优势,就必须对它进行长期而坚定的“遏制”,提防苏联在欧亚大陆上成为隐形主宰者。

相关文章

  •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约翰·托兰 pdf+mobi+ep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约翰·托兰 pdf+mobi+epub+txt 内容简介······ 《美国人眼中的...

  • 苏联教训太深刻了,应该吸取

    当年,一些反苏势力尤其是美国人从苏联经济入手,给苏联投放大量美资,使苏联金融秩序混乱不堪,通货膨胀肆掠难治,高利贷...

  • 日本投降后,苏联人为什么还照打不误?

    苏联如果不打,就等同于把亚洲的抗战成果拱手让给美国人。苏联的性格就是斯大林的性格,有着雄心壮志,但时常投鼠忌器,有...

  •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作者: 大卫•哈伯斯塔姆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副标题: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 笑话三则

    1987年,一个苏联人和一个美国人争论谁的国家更自由美国人“在美国,我可以走进白宫,走到里根总统面前大声说“总统先...

  • 美国人眼中的陶渊明

    据说美国形形色色的教科书中不约而同地提到过三位中国人:陶渊明,杨贵妃,李自成,分别做为不向世俗低头、浪漫、和暴力g...

  •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论中国》——【美国】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听到基辛格这个名字,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 第二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在大二...

  • 希腊精神的兴衰

    美国人眼中的希腊,总带有美国人的色彩,总是将希腊当作精神的先驱来歌颂,而不是寻找一个真实的希腊。汉密尔顿笔下的希腊...

  • 切尔诺贝利

    看了美国人拍的切尔诺贝利,真实的记录了那段故事,没有丑化前苏联,对于那些勇敢说出事故真相的人且有英雄般的刻画。 看...

  • 中国骗局——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译名中国骗局/强国救世梦(港) ◎片名The China Hustle ◎年代2017 ◎产地美国 ◎类别纪录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9-14美国人眼中的苏联(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fp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