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
天地开张
日吉时良
请柩出堂
吉时出柩
大吉大昌
一家大小哭的是今时满堂
孝子孝女泪汪汪
孝子哭的惊天动地
孝媳哭的是养幼的爹娘
里孙外孙很悲伤
今日仙人出府门
托起仙人往前行
左托好比神仙之棒
右托好比云中金龙
前托好比双龙宝珠
后托好比福禄将相
高楼大厦他不住
一心要到九龙头
九龙头上三点水
孝子头上一披麻
一条乌龙背上花
1花龙头 子孙做官不用愁
2花龙腰 子孙做官步步高
3花龙尾 子孙做官清如水
各位八仙
别人的父母
自己的爹娘
前面四个
后面两双
逢山要过
逢水要弯
转弯抹角
大家商量
上坎下岭
不要惊慌
大家要齐心协力
送往紫金山
紫金山上出栋梁
一代更比一代强
掌彩已毕
百事大吉
引言——作为“语言游戏”的丧葬仪式
语言、游戏与世界的构建——从九江丧葬“掌彩”看中国丧葬文化的哲学意涵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说语言的意义并非源于其与世界的静态对应,而是在于其在特定“生活形式”中的使用。丧葬仪式,正是这样一种深刻的生活形式。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复杂的规则系统,旨在处理死亡带来的断裂,并重新编织生者与死者、家族与社会的关系网络。
“掌彩”词如何揭示中国丧葬文化的核心功能——通过语言的魔力,为混乱的死亡事件赋予秩序,将生物性的消亡转化为文化性的过渡,并在集体的言语行为中重建世界的意义。
一、“掌彩”词:在语言中构建的象征宇宙
这段“掌彩”词完美展示了语言如何“做事”而非仅仅“指事”。
划定时空边界(“天地开张,日吉时良”): 仪式伊始,掌彩人便通过语言将寻常的时空神圣化。“天地开张”宣告了一个不同于日常的仪式空间的开启;“日吉时良”则将该时刻从线性时间中剥离,锚定在一个吉祥、有序的宇宙节律上。这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通过这番宣言,参与者被带入了一个受规则(禁忌与吉祥)支配的仪式世界。
定义角色与情感(“孝子哭的惊天动地…”): 掌彩词并非客观描述,而是在规定和引导情感。它像一份脚本,为每位家庭成员(孝子、孝媳、里孙外孙)分派了合乎礼节的悲伤角色。这种公共性的情感表达,将个人的、可能无法言表的悲痛,纳入一个共享的、可理解的行为模式中。它建立了一种“生活形式”下的家族相似性——尽管每个人的悲痛体验不同,但他们通过共同遵守这套表达规则而联结在一起。
转化死者身份与旅程(“托起仙人往前行…”): 死者不再仅仅是“亡故的亲人”,而是被语言重塑为“仙人”。出殡的行进,被比喻为神龙护送的升天之旅(“左托好比神仙之棒,右托好比云中金龙”)。葬地“九龙头”被描绘成一个风水宝地,能福泽后代。在这里,语言执行了最关键的魔法:它将一具棺椁的物理移动,转化为一个灵魂穿越宇宙层级、抵达理想归宿的象征性旅程。 这回应了维特根斯坦的观察:一种表述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游戏中的用法。 “送往紫金山”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于地理位置的转移,而是包含着对子孙昌盛(“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全部祝福与宇宙论信念。
二、维特根斯坦视角下的文化核心功能
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看,中国丧葬文化的深层逻辑清晰可辨:
对抗“不可言说”之沉默: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结尾写道:“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死亡,正是最根本的“不可言说”之事,它带来意义的虚无和秩序的崩塌。丧葬仪式,尤其是“掌彩”这样充满象征和韵律的语言,恰恰是对这种沉默的积极反抗。它用一整套可言说的规则、动作和象征,为“死亡”这个无法被直接言说的核心事件,构建了一个可被理解和处理的文化框架。我们无法言说死亡本身,但我们可以言说围绕死亡建立的全部仪式。
“生活形式”的强化与修复: 丧葬仪式是一种典型的“生活形式”,它由语言、行为、信念交织而成。当死亡事件冲击家族和社会结构时,仪式通过其稳固的规则(如何哭、如何抬、如何唱)来修复被破坏的秩序。掌彩词中“各位八仙,别人的父母,自己的爹娘”一句,极具深意。它通过将抬棺者(“八仙”)的角色神圣化,并唤起“推己及人”的伦理共情,瞬间强化了社区互助的纽带。这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承载着道德义务和文化意义的集体行动。
从“私人感觉”到“公共规则”: 个人的悲痛是私密的、无法完全共享的。维特根斯坦质疑“私人语言”的可能性,认为意义的确定性源于公共规则。丧葬仪式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方案。它不要求每个人有完全相同的“感觉”,而是提供了一套公共的、可遵循的规则(如特定的哭丧调、守孝时间)。参与者通过遵守这些规则,使自己的行为变得可被他人理解,从而将私人情感纳入公共领域,获得社会的承认与支持。
结论
九江丧葬的“掌彩”词,是中国丧葬文化的一个微缩宇宙。它生动地表明,丧葬远不止是对遗体的处理,更是一场通过语言游戏来进行的意义创造活动。
我们看到语言如何被用作一种强大的工具,来应对生命的终极困惑,在象征层面转化死亡,并在集体遵循的规则中,重建被死亡暂时击碎的生活世界。 这套仪式之所以能延续千年,正是因为它有效地提供了一套关于生死、家族、宇宙的“说法”和“做法”,让人们得以在面对最大的无序时,依然能保持文化的尊严与秩序的延续。
参考文献:维特根斯坦核心著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陈嘉映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本书系统阐述了“语言游戏”、“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等核心概念,是分析仪式中语言行为的基础。)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贺绍甲译. 商务印书馆, 1996.
(特别是关于“界限”、“不可言说”与“沉默”的论述,为理解死亡在哲学上的位置提供了启发。)
人类学与丧葬文化研究:
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经典的中国丧葬文化研究,深入分析了仪式如何化解死亡焦虑、强化社会结构。)
华琛.(James L. Watson)“中国丧葬仪式的结构:基本形态、仪式次序与动作的首要性”, 收录于《历史人类学刊》.
(华琛提出了中国丧葬有一套“标准化”仪式,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可与维特根斯坦的“规则”概念对话。)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书中有关“象征与交换”的章节,有助于理解丧葬仪式中的符号体系与社会功能。)
民间文学与仪式语言研究:
张余.《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可参考其中对仪式歌谣、祷词等“语言艺术”在社会中功能的分析。)
地方民俗志,如《九江民俗志》、《江西风俗》等,可为“掌彩”词提供具体的地方文化语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