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暑期已过,但炎热的天气还是有些让人心神不宁,吃饭也没胃口,似乎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在电脑上回看《舌尖上的中国》时,才感觉到自己可能是长期在外,有些想家了。在外许多年,经常出入餐馆,但没有哪道菜能让我念念不忘,不过我却常常思念起家乡的酱豆,虽然酱豆只是家里佐餐的一碟小菜,却香,却醇,魂牵梦绕。
“六月六,炒酱豆”这是家乡的一句俗语,很简单,也很上口,但却讲述了家乡的一个风俗,暑期是炒酱豆的日子。酱豆在北方许多城市都有,或许名字不一样,但内容都是差不多的,但家乡的酱豆与他地的酱豆有所不同,关键就是这个“炒”字。这个“炒”字不是大多数地区在酱豆制作好了进行的炒着吃,而是第一道工序,把分拣好的黄豆,放在铁锅内,小火进行炒制。年幼时,母亲在炒黄豆时,我都会为她烧火,为的是炒完后讨来一把嘎嘣脆的炒黄豆,高高地抛起再用嘴接着。农历六月的天气最热,母亲总是担心我把火烧大了,不时会提醒我一句“火再小点”,待到豆子炒好时,浑身上下已被汗水浸透,而我总是光着小膀子拿个小碗向母亲讨上一把炒黄豆,少半碗却飘着淡淡的焦香味。我总想多要一些,但母亲不给,儿时总是以为母亲小气,现在才知母亲用心良苦,母亲是担心我吃了干豆子后再喝水把肚子涨坏了。炒制完后的豆子用大盆泡起来,等到豆子的肚子都胀饱满后进行晾晒、拌面,这时候豆子的气味也是最好闻的时候,有点甜。下面就是要把豆子进行霉变,把豆子摊匀放在凉席上,最后用野麻叶盖好,接下来就是等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豆子表面的颜色开始变了,长满了黄绿色的菌丝,大约四、五天时间就可以了,将豆子收好,去掉野麻叶,筛去菌丝,备好。在晴天的早上把准备的大料煮好,根据盐与豆的比例1:3进行备盐,把豆子、盐、佐料水放进坛子内,倒上熟油,封好口过一周后就可以了。
酱豆吃法有许多种,简单的就是直接从坛子里取出,滴上香油加点葱花就可以了;也可以在锅里炒一下,或是加上鸡蛋在锅里蒸一下。上高中时,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母亲都会为我准备些酱豆,带到学校去。现在我工作了,母亲也老了,不能为我再炒酱豆了,但她知道我喜欢吃,每次我从外地回到家里,她总会到邻居家找一些。
或许这就是梁实秋先生所说的味至浓时即家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