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7日,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
可是,还有3天就过60大寿的梁济转身出门去,投水自尽了。
他在遗书里说:“吾因身位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
他自言他不是为清朝而殉,而是为了幼年所学、平生所受而殉。
何为“幼年所学”?是“先圣之伦理纲常”,是“先祖先父先母之遗传与教训”,是“对于世道有责任”。他要对得起上天、祖先以及自己的本心,当他经历百年之大变局,他看不到坚持的可能,所以选择了“殉节”。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儿子梁漱溟,“最后的儒家”,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毛泽东的诤友。不管身处怎样的局势险境之中,梁漱溟一生呼告奔走,为国为民,铁骨铮铮,直言敢谏,不断追问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直至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父亲选择“死节”,儿子选择“坚守”,其实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道德理想和卓立精神”,“不谋衣食,不顾家室,不因家事而拖累奔赴的大事”,他们是始终以家国为先,舍身忘死的人。
这是余世存的《家世》里记载的梁家父子的故事。
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祖训沿袭、家族传承、家风熏陶,遵循的是一套长期主义的观念。就像《愚公移山》里愚公面对智叟的质疑,理直气壮地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即使我死了,我的子孙还在,子子孙孙前赴后继,何愁山不可平?
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子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我们是不同的,我们又是相同的,因为我们会有同样的信仰、同样的使命、同样的道路,我们都需要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会好的!因为你在,我在,岁月在,山河在,一切都会好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