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一生,亦如人之一生。
于平淡曲折之间,酝酿出芬芳与甘甜。
茶味虽淡,但历久弥新。就像有些人,虽出身寒微,仍然心系苍生,想要在人生的泥潭培育出绚烂的花朵,比如晚唐诗人皮日休。
他被誉为中国“八大茶痴”之一,他一生在政治裹挟中艰难前进,亦在优雅茶香中寻求生命真谛。
1、早年广交茶友、茶农
命中注定,皮日休的一生都将与茶息息相关。
皮日休是湖北天门人,与茶圣陆羽为同乡。
家乡人大多以种茶为生,修剪整齐的茶园漂浮在烟霭流岚中,构成皮日休心中故乡的模样。
出身寒微的皮日休,更能理解底层民众种茶的艰难。
早年他经常游走于襄州、谷城等地,广泛结交茶友、茶农。
这段无目的茶园漫游之旅,是少年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亦是日后诗文创作的底色和根基。
在日益颓靡的晚唐诗坛,皮日休写过大量深切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2、中进士后,一边泡茶一边作诗
皮日休少年便有才名,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但因为人耿介忠厚,不懂迂回圆滑,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才以较低名次上榜。
政治旋涡具有排他性,对于缺乏权势庇佑的皮日休,卑微官职是命运早已为他准备好的。
好在亲密诗友陆龟蒙的出现,又燃起了皮日休的创作灵感。
两人一边泡茶一边作诗,皮日休挥就十首《茶中杂咏》,陆龟蒙也随之唱和。
《茶中杂咏》通过对茶园、茶人、茶具、煮茶、茶社等的细致刻画,生动展现了唐代繁复而精致的茶文化,亦处处流露对底层茶农艰辛生活的怜悯。
《茶中杂咏》不仅是一部简明的中国茶史,亦是皮日休深度剖析唐代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他心系广大茶农,借文字触达广阔天地,赞美底层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讽刺了官府对茶农的压榨与剥削。
这一次,茶彻底摆脱了上流社会附庸的身份,而成为平民证明自己存在的重要饮品。
皮日休也被茶农尊称为“茶痴”。
3、晚年登庙,追求禅茶一味
晚唐时局动荡,唐王朝势力削减,地方势力蠢蠢欲动。
晚年的皮日休,在官场愈加看不到前途,他开始考虑归隐。
他多次登临霍山古佛堂,创作了《霍山赋》,赞扬禅茶一味的传统。
霍山是隐士文化的腹地,皮日休渴望让心灵在此得到解脱,远离喧嚣。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槃境界。
品茶悟道之间,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但是皮日休最终放弃了归隐,而是选择了参加黄巢起义军。
参加起义军之后便也不再创作诗文。
起义军败亡后,皮日休不知所踪。
皮日休的一生,以茶入诗,是浸透茶香与墨香的一生。
甘甜的茶水亦滋养了这个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
茶与人一生相伴,已是最美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