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好好学习,长大了做科学家”“好好学习,长大了做国家的栋梁”——做不成栋梁怎么办?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是蛮高的,我们整个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更高。孩子很小,我们家长就教育他要成名成家,学校呢,一直在教育他要做“接班人”。可是,教育并没有做到把人都教育成“国家的栋梁”,再说了,都成名成家,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是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期望,那是注定不能实现的。
这种期望及教育理念所导致的是甚至从幼儿园教育,就开始围绕“成名成家”“接班人”“栋梁”做工作,所以有了名园、名校,有了学区房等等。我们的教育成了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其结果是从小学到高中,培养出了一大批没有考上高中,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名校、没有考上大学的人,剩下的在很多人眼里都成了“失败者”。这也是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但还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失败者”都早早走向了社会,不久他们甚至比那些考上大学的人更早成为了自己的小家的栋梁。
我的意思不是一律反对名校大学、成名成家,但是我们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初中、高中的的教育中,能不能贯彻一些让人成为一个健康、向上、有着积极人生的普通人的教育,即使考不上大学,他能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谋生的技能、必要的知识储备,然后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公民?
我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我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习当然很重要,但是人本身的快乐幸福更重要。如果现在的努力可以换取将来的幸福,这是值得的。如果现在的学习成绩要靠牺牲太多的幸福感,或者需要牺牲将来的幸福去换取,那我们宁可现在不去要什么劳什子学习成绩。所以,就有了这种情形:我儿子半夜做不完作业,我们劝他睡觉,老师那里,我们负责解释,或者,我帮他做。
这一点,我觉得我得益于我的父亲。记得有一次的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是好几篇作文,我忘记了什么原因直到快开学了也没有完成,结果父亲帮我写了一大篇诗歌,帮我凑数完成了作业。其实,现在想想也蛮有趣的,记得当时爸爸写完了之后,我又费了一大番劲好好地润色了一阵子,让词语、语气、结构、句式等符合我当时的学习阶段,让它区别于成年人风格,更像我作为一个小学生所写。
前些天与人聊天,说起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我说,教育其实为多数人扫盲,帮助少数人提高,促进很少的人优秀,卓越的人则是可遇不可求。老师们能教到优秀的学生就很幸运了,至于卓越的人,很少有老师可以碰得到。卓越只能被发现,可能被耽误,很难被培养。好多天才、卓越者,根本不是培养出来的,他们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杰出,传统的教育反倒阻碍了卓越者的正常成长。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是有些个问题的,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某某价值观,知道爱这爱那,但是等到大学毕业之后,反倒不知道遵守交通规则,不懂的尊重他人,不知道排队。不信你看看,幼儿园、中学、大学的教室内、走廊里、院墙上写的都是高大上、正能量的标语,随处可见,照着做基本可以成为圣人。但是走在大路上,走在街头巷尾,那些标语就接地气得多。但是,基本也没人按照标语上的要求的做。比如,很多墙角啦之类的地方,都写着不准随地大小便,但都臭味冲天,根本看不得嗅不得;在男洗手间都写着类似“靠近方便”提示人男士们撒尿要尿到小便池里,但小便池前基本需要下一位男士踮着脚解决生理问题;更多的地方写“不准随地吐痰”但也没禁得住遍地新旧痰迹;还有遵守交通规则这样的事,竟然也需要悬挂在各个醒目的地方提醒路人,当然不遵守的比比皆是,被交警查到也会振振有词;你更可以在各处看到不少人扎到一堆我的前胸贴着你的后背等着做一件事,“请排队等候”的牌子早被挤翻在地……
我看,教育孩子这事,还是调子不要起的太高,怎么想办法教育好他这个样子就很好了:
文明礼貌有教养,
喜欢学习爱读书。
遵守规则有礼貌,
学有所成能自立。
开心快乐能向上,
轻易不去麻烦人。
自立自然贡献大,
成梁之前先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