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释禅波罗蜜名,略为三意:一、先简别共、不共名;二、翻译;三、料简。
第一,简别共、不共名,即为二意:一、共名,二、不共名。
共名者,如禅一字,凡夫外道,二乘菩萨,诸佛所得禅定,通得名禅,故名为共。
不共名者,波罗蜜三字,名到彼岸,此但据菩萨、诸佛故。摩诃衍论云:“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蜜。”是名不共。所以者何?凡夫著爱,外道著见,二乘无大悲方便,不能尽修一切禅定,是以不得受到彼岸名,故言波罗蜜即是不共。
复次,禅名四禅,凡夫外道,二乘菩萨、诸佛,同得此定,故名为共。波罗蜜名度无极,此独菩萨、诸佛,因禅能通达中道佛性,出生九种大禅,得大涅槃,不与凡夫二乘共,故波罗蜜者,名为不共。
通而为论,即无劳分别。所以者何?禅自有共禅、不共禅,波罗蜜亦尔,有共、不共故。摩诃衍论云:“天竺语法,凡所作事竟,皆名波罗蜜。”
第二、翻释,即为二意:一、翻释共名,二、翻释不共名。
第一、先翻释共名。共名者,即是禅也,亦为二意:一、正翻名;二者,解释。
第一、先翻共名者。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
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
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
三、阿毗昙中,用功德丛林以翻禅。
第二、释此三翻,即作二意:一、别,二、通。
若释别。翻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
翻禅为定者,此可对果。何以故?定名静默,行人离散求静,既得静住,酬本所习,故以对果。
翻禅为功德丛林者,此可通对因果。如功是功夫,所以对因,积功成德,可以对果;如万行对因,万德对果;因果合翻,故名功德。丛林者,譬显功德非一,所以然者?如多草共聚名为丛,众树相依名为林,草丛小故,可以譬于因中之功小;林木大故,可以对果上之德大。此而推之,功德丛林通对因果,于义则便。
第二、通释。禅,三翻并对因果,所以者何?如思惟修,虽言据因,亦得对果。何以故?定中静虑,即是思惟;乘上益下,故名为修,此可以数人[1]
九修[2]
中,乘上修义为类,故于果中,亦得说思惟。
因中亦得说定者,如十大地[3]
心数,散心尚得言定,何况行者专心敛念,守一不散,而不名定?故知因中,亦得说定。
因中亦得名功德丛林者,因中功义,前已说之,由运功故,即成行因之德;果中德义,说亦如前。所言功者,即是功用,果上有寂静离过,神通变化,益物之用,故名为功。因之与果,悉是众善功德之所成故,通言功德丛林。
复次,诸经论中,翻名立义不同,或言禅名弃恶,或言疾、大疾、住、大住,如是处不同,不可偏执。
第二、翻释不共名。不共名者,即是波罗蜜,亦为二意:一者,翻名;二者,解释。
就第一、翻名中,略出三翻不同。
一者,诸经论中,多翻为到彼岸。
二、摩诃衍论中,别翻云事究竟。
三、瑞应经中,翻云度无极。
第二、释此三翻,亦为二意:一、别,二、通,此皆对事理名义。
第一、别释。
言到彼岸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妙慧,乘禅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度涅槃彼岸,故知约理定,以明波罗蜜。
言事究竟者,即是菩萨大悲为众生,遍修一切事行满足,故摩诃衍云:“菩萨因禅,能究竟众事,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蜜。”此据事行,说波罗蜜。
言度无极者,通论事理,悉有幽远之义,合而言之,故云度无极。此约事理行满,说波罗蜜。
第二、通释。
三翻并得同对事理,俱随缘化物,故立异名。所以者何?
若言无相之慧,能度生死,故为理行者。今言理中,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岂论无相之慧能度生死?终是就事作此说也。
事究竟,亦是从理立名者。若缘理而起事行,当知说事究竟,亦是约理名波罗蜜。
度无极,亦未必一向就事理无极,名波罗蜜。所以者何?诸佛随缘利物,出没不定,无极或时对事,或时对理,岂有定准?
当知三名,理事互通,未必偏有所属,余例可知。释波罗蜜义,至下“第十、结会归趣”中,自当广明。
第三、料简。
如摩诃衍论中云:“问曰:背舍、胜处、一切处等,何故不名波罗蜜?独称禅为波罗蜜?答曰:禅最大如王,言禅波罗蜜者,一切皆摄。”
是四禅中,有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无量心、五神通、练禅自在定、十四变化心、无诤三昧、愿智顶禅、首楞严等诸三昧百则有八,诸佛不动等百则二十,皆在禅中。若诸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说禅则摄一切,若说余定,则有所不摄,故禅名波罗蜜。
复次,四禅中智定等,故说波罗蜜。未到地中间禅,智多而定少。四无色,定多而智少,如车轮一强一弱则不任载,四禅智定等,故说波罗蜜。
复次,约禅说波罗蜜,则摄一切诸定。所以者何?禅,秦言思惟修,此诸定悉是思惟修功德故。当知诸定悉得受波罗蜜名,如大品中说百波罗蜜,亦说背舍、胜处等,皆名波罗蜜。但四禅在根本,先受其名,非不通于余定。
问曰:上明禅、定、三昧、波罗蜜等,为同为异?
答曰:通而为论,名义互通;别而往解,四法名义,各有主对。所以者何?【1】根本四禅,但名禅,非定、三昧,亦不名波罗蜜。【2】无色,但名定,非禅、三昧,亦不名波罗蜜。【3】未到地禅中间,虽非正禅定,是方便故,或名禅,或名定,非三昧,亦不名波罗蜜。【4】空无相等,但名三昧,非禅、定,亦不名波罗蜜。【5】背舍、胜处、六通、四辩等,具有禅、定、三昧等三法,而不名禅、定、三昧,亦非波罗蜜。【6】九次第定,具有三法,但名为定,不名禅、三昧,亦非波罗蜜。【7】有觉有观,及师子、超越、无诤等,亦具三法,但名三昧,不名禅、定,亦非波罗蜜。【8】愿、智、顶等,具有三法,但名禅,不名定、三昧,亦非波罗蜜。【9】九种大禅,及首楞严等,并具四法,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即是波罗蜜。若用首楞严心,入前三法中,一切皆名波罗蜜,故百波罗蜜中,一切法门皆名波罗蜜。
今略对四法,分别如前。若诸大圣善巧,随缘利物,则言无定准,解释云云,故诸经论中,出没立名,其意难见,不可谬执。而经论中,多约禅明波罗蜜者,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是以独禅得受波罗蜜名。
问曰:禅波罗蜜,但有一名,更有余称?
答曰:如涅槃中说:“言佛性者,有五种名,亦名首楞严,亦名般若,亦名中道,亦名金刚三昧。”大涅槃亦云:“禅波罗蜜,即是佛性。”故知诸余经中所说种种胜妙法门,名字无量,皆是禅波罗蜜之异名。故摩诃衍偈说: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戏论心皆灭,
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以此类之,禅名岂不遍通?若其禅定,不具足摄一切诸法,则非究竟,何得名波罗蜜义?
问曰:诸法实相、首楞严,及到彼岸等,唯佛一人方称究竟,菩萨所行禅定,云何名波罗蜜?
答曰:因中说果故,随分说故,顿教所明发心、毕竟二不别故,以如是等众多义故,菩萨所行禅定,亦得名波罗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