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时间的格局》里有这样一句话:唯有梦想,才配得上你的焦虑;唯有行动,才能解除你的焦虑。
曾经看过罗胖跨年演讲里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
一个全世界男性共同面对的难题,一个姑娘认真地问你:
我和你妈同时掉到水里,你先救谁?
你就说这个问题,难不难?烧脑不烧脑?好答不好答?想不想死?
如果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你站岸上三天三夜,也得不出一个让姑娘满意的答案。
但是如果她俩真掉水里了,那问题就具体化了:是掉到游泳池里,还是掉到海里了?你离谁近?谁会游泳?旁边还有没有别人……
所有在岸上讨论的假设马上会具体为硬邦邦的现实,这时候选择有什么难的?你会立即作出反应。
而且你还会发现,让你做决定的那些因素,和你没事瞎讨论的那些因素没什么关系。
你看,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一件让你想的想死的问题,只要去做了,发现也没有那么难。
但很多人就是喜欢想太多,给自己臆想出来很多障碍。也不是不让你去思考,只是让你不要想太多,要知道那些失败的人就是在想做一件事之前,经历了太漫长的心理挣扎期,起初的热情也死于慢性消耗,最后被磨得一丝不剩。
有句话说的好:“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能不能成一件事,做了就有结果了。

02
知名经济学者,陈春花教授在文章《行动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中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年年初,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他终于想通了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我们长聊了两天,我被他几年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所振奋,很认同他的一些结论和研究的思路。
当听说,他准备把这些想法,写出来集结成书的时候,我很为他高兴,也兴奋地期待着。
可是两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等到他的书出版。与他相同看法的新书在今年推出后,我打电话去问他,他告诉我他还在思考,甚至很得意自己能够在两年前,判断出两年后的市场状态。
可是我知道,在他得意的语气背后是无奈的神情,因为本来这是他的成功,可是没有人知道(除了我)。
世界上最令人难过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我本可以写好一篇文章,但我一直在搜集素材;我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就是懒得再做……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十个想法,不如落实一个想法。你听一百个人讲了减肥技巧,“很震撼很受用”,真的不如今天晚上去楼下跑十圈。

03
非常喜欢佩恩的这句话:一个人如同一只钟表,是以他的行动来确定其价值。
一块走不动的手表,就只能成为废铁。而一个不行动的人,注定会是一个平庸的人。
一位国内有名的小说家举办了一场讲座。
提问环节一位观众问:普通人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小说家,当我们的经济收入无法支撑理想时,应该如何平衡?
小说家给他的答案是这样的:
“今天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双击一个叫word文档的东西,敲下第一个字,你就已经是小说家了。”
这句话很简单,简单到深刻。
那些我们所认为的遥不可及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无比之近。那些我们以为要百转千回才能望见的路,其实随时能被我们踩在脚下。
不少人在想做一件事之前,会经历漫长的心理挣扎期。时间在挣扎期中溜走,起初的热情也死于慢性消耗,最后被磨得一丝不剩。
很多人没意识到,只想不做,是一笔稳亏的买卖。既投入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又毫无收益。甚至你所做的其他事,也会被这种心理挣扎所影响。
那你不如去把它给做了,成不成不是关键。关键的问题是,你上路了。
你在路上,而不是只能眼睁睁地在跑道边看别人跑。
著名诗人塞万提斯说过:如果你不比别人干得更多,你的价值也就不会比别人更高。

04
李笑来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很多人一辈子都只是享受努力的感觉而已,他们并不是真正地在努力。真正的努力不是高谈阔论、不是浮想联翩,而是你说做就做的执行力。
《亮剑》里有个情节。李云龙同赵刚商量搞一个特别小队,挑选会武功的战士,赵刚说:“那好,这事你尽快去办!”李云龙说:“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共产党人,说干就干,不整虚的。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瘦成一道闪电,却任由自己的健身卡沾灰蒙尘;我们非常渴望收获掌声和鲜花,却不肯付出汗水和辛劳。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一个人只是停留在“想”中,从不去行动,即使他的理想再渺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行动,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也是通向未来唯一的路。
最后以张爱玲的一句话结尾:
想要做什么,就立刻去做,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如果你喜欢一件事,并且确认这件事非常重要,那么,站起来,走出去,赶紧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