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吃得了苦,要不害怕吃苦,要敢于吃苦。
炎炎夏日,很多青年大学生去田野乡村、去厂矿企业、去社区街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认为“没事找事干”,或者“还不如在家好好看看书”,何必去进行“自讨苦吃”实践锻炼?
“自讨苦吃”,看似是一个带着贬义的表述,实则藏着成长的深意。
这里的“苦”,并非无意义的煎熬,而是大学生主动选择的挑战、刻意承受的磨砺。
它是为了突破舒适区、积累硬实力、沉淀心智而主动“找罪受”的自我历练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清醒的成长策略。
在我的远山支教团,5000里路的另外一个地方,很多同学都发生了悄然改变。
每次活动,最为担心的就是“吃饭”,以前在学校有食堂,在家有父母,那么外出二十多天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不能天天点外卖吧,也不能请人来做,那就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吧。
每次在选拔队员的时候,都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会做饭。
最近几年的支教团中,总有几个特别会做饭的同学,当然也不能总“耗着”这几个同学。
队长都会对生活组进行合理的安排,做饭组、买菜组、洗护组,总有你适合的一个岗位,在团队合作的实践中完成“吃饭”的目标。
每天的餐厅都是忙碌的,从背着小背篓去集市买菜,到摘菜、净菜,到烹饪美食,从简单的凉拌黄瓜开始,到柠檬凉拌鸡肉、土豆炖排骨、豆腐鱼头汤等等,不会的就从小红书、抖音上去学,大家群策群力,吃得也是开心。
同学们分工有序,没有谁可以闲着,大家都在“做饭”的实践中增加了沟通、团结和合作。
每次看到同学们的劳动果实,都为他们的辛苦付出点赞,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增添了新技能!
随行的几位老师,也是看到同学们的转变。
“苦” 往往是成长的催化剂,温室里的环境能提供保护,却难培养扛事的能力。主动“吃苦”,本质是通过刻意挑战,倒逼自己突破局限,突破自我成长的限制。
尝试着去沉淀“底层认知”,“苦”的经历会让人跳出浮于表面的焦虑。
比如去偏远乡村支教,会在“物资匮乏、沟通障碍”中理解真实的社会;在工厂实习时,会在“重复劳动、流水线压力”中体会生存的重量。
这些经历能磨掉娇气,让人更懂责任与共情。
能够自费参加远山支教,这本身就需要对于“吃苦”的认知,更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毕竟生活环境、海拔落差、饮食习惯、民风民俗还是不一样的,完全陌生的一个环境、不一样的时空,还是存在一定的未知和挑战。
住宿环境一般,蚊虫、苍蝇比较多,动不动就下点雨,肯定要比在家“苦”。
怎么办?还是自己要克服,在艰苦环境中找到方向和价值,在战胜环境上开启全新的自己,培养自己耐挫力、坚韧力,增强责任感、涵养更加宽广情怀。
对青年大学生来说,“自讨苦吃””从来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主动承受可控的“苦”,提前储备应对人生不确定性的“免疫力”。
主动选择吃苦,本质是对自己的人生更负责的态度。
毕竟,能让人走得远的,从来不是一路顺遂的运气,而是熬过苦之后,那份“啥都能扛”的底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