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
早在1977年,心理学大师班杜拉( Bandura )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发现一些人虽然很清楚知道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因为人们在知道该做什么和真的去做什么中间还差着一个巨大的鸿沟—— 我们只有内心判断我们能做成这件事情,才会行动。简单说,我们不仅需要认知,还需要“心力”。知识不只是要上脑,还要上心。
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 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 ),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里的自信。
知道+自我效能=做到
班杜拉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1. 亲历的成败经验 :亲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让人信心满满。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现在很多人对长跑有畏惧心理,可能就是因为小学时跑800米跑伤了。
2. 替代性经验 :看别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相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 社会说服 :就是身边其他个体的劝阻和说服。他人的说服力在降低自信方面的效能,远远比提高自信方面大。如果你有一两个这种尖酸刻薄毒舌的朋友,那简直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毁灭性打击武器。
4. 情绪和生理的影响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信。一个人生病、疲劳、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容易有自我效能降低的感觉。
案例一:减肥
比如减肥,你会发现减肥这个事在公司里面是“群体性”的。什么叫群体性的呢?就是 往往有一个人减肥成功会带动更多同事减肥成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替代性经验 。当你看到别人瘦了,你就觉得“哇,这也可以啊”。然后就向他去咨询具体的方法,其实你一问就发现,这个方法你早就知道,无非是什么少吃、多动之类的,但是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替代性经验在旁边,于是你就信了。
如果这个人还不断地对你进行言语说服,在这个方面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更强。
如果再加上刚刚尝试几天,有很好效果的话,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前所未有的爆棚,那么就 集齐了成就事件、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情绪和生理影响这四颗龙珠,你减肥成功就有很大概率了。
案例二:温州女孩
有一年我在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见过一个16岁左右的小女孩,她跑过来问我能不能借个手机打回家报平安,我就借了。借给她以后,就好心提醒她说在法国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便宜的电话卡,什么地方可以买wifi。可是,她说她并不是去法国,她是转机去德国的。
我问她会不会英语,她说不会。我问她是不是去旅游的,她说不是,是去德国开餐馆的,开创她自己的事业。我退后一步端详女孩一下,然后问她,“姑娘,你是温州人?”她说,是。
——你发现没有,这个姑娘才16岁,就敢一个人背个包,不懂英语就跑到德国去开店,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效能感。
我心里想,只有温州人有这么强的去异国他乡开店的自我效能感。你看为什么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像温州人、像福建人,他们会对去异国他乡闯荡有莫名其妙的自信?
这里面有四个因素:
第一 ,可能从小她家里面就有让她尝试去经商的一些小的成就事件。比如说我有个朋友是温州人,他很小就把他女儿带到公园里面卖圣诞灯笼,一个晚上赚50块钱,非常开心,你要知道,他们家可是上亿的身价。
第二 ,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面,每个人都会受到很多的替代性经验。比如说你身边就会有一堆这样的案例:你二叔27岁去南洋,带着500块钱,现在发达了;你二姐,18岁的时候带着300块钱去纽约,现在开餐馆了;你张哥的儿子,呆头呆脑的,15岁去了印尼,现在是富豪了。如果你生活在一堆这种替代经验的环境之下,你的信心会不会莫名其妙地高涨呢?
第三 ,如果这时候身边有人给你一些积极劝说,你就会信心倍增。
第四 ,总有那么几天,你情绪生理状况很好,一激动,大家一忽悠,你可能“蹭”就出去了。
这种自我效能感也是今天很多温州人经商这么厉害的原因,这不就是气场嘛。所以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一种社会的基因远远比人的个体基因更能够促成一个人的社会化成功,这就是自我效能背后的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