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吃肉别称“打牙祭”之典故

吃肉别称“打牙祭”之典故

作者: 一帆风正 | 来源:发表于2025-05-07 06:15 被阅读0次

首先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过去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总要挖空心思弄点好吃的犒劳自己。那时候,所谓好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先当然要记住孝敬自己的祖先,要先祭祀。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一小块肉,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意思意思一下而已。祭祖后便将这一小块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就有了“打牙祭”的说法。

“打牙祭”还有一层意思,切一小块肉祭祀这种仪式,一年之中也没几回;而那时能吃上肉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凡有机会吃肉的,统统被戏称为“打牙祭”。

这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很广。其来源说法有多种,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指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是指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第三,“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能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解放后,人们对吃肉仍习称“打牙祭”。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城乡多数人家早已不再限于初二、十六的两次牙祭。“牙祭”已被推而广之,用以比喻为种种适意的美好享受,借代为尽情惬意的满足。“牙祭期”似已成为过去,但“牙祭”一词仍沿袭不衰。它带给人们的却是历史的回味,时代的留痕,社会的写照,旧俗的反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肉别称“打牙祭”之典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dnm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