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破斧》
战争已经破坏我的斧,还要使我的斨缺损。周公兴兵去东征,使四国乱政得到纠正。他如此的怜爱我们百姓,我们这些百姓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歌颂他。战争已经破坏我的斧,还要使我的錡缺损。周公兴兵去东征,四国的乱政得教化。他如此的怜爱我们百姓,我们这些百姓又怎么能不赞扬他。战争已经破坏我的斧,还要使我的銶缺损。周公兴兵去东征,四国的乱政得臣服。他如此的怜爱我们百姓,我们这些百姓把美好的祝福送给他。
这是一首描写周公东征平定四国之乱赞扬周公凯歌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共十八句。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各章仅换个别的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此诗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情的手法。层层递进。渐渐深入。重点指出了周公以王道治国,德行天下。
第一章“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也是一种兵器,在周代,这些生产工具都是人们用以维持生计的。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引发的战乱,导致残破致缺,家中的生活也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尔深深的怨恨。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四国之乱破坏了周王朝的安静与礼义,使得整个天下都陷入到了混乱之中。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情的手法。也说明周公东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及原因之所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周公准备率兵东征了。他的目的是匡正叛乱,恢复礼义法度。也就是说使四国乱政得到纠正,国家走上正道,百姓得以安乐。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在镐京的东面,故云“东征”。“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哀:怜爱,怜惜。我人:我们这些人。斯:语气词,相当于“啊”。孔:很、甚、极,程度副词。将:大。诗人在感叹:周公这样的一位伟大的领袖,他如此的怜爱我们这些百姓,我们这些百姓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歌颂他赞美他呢?这是百姓从内心发出的赞美之声啊。
二章“既破我斧,又缺我锜。”二章在结构内容上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这是诗经惯有的手法,“錡”不论解作凿或锯,“銶”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在周公率兵征讨中,政局有转机,四方叛乱得以平息,从这里我们也看出,周公要通过道德去感化教化四方叛乱,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罪恶,从而改过自新。“哀我人斯,亦孔之嘉。”他如此的怜爱我们百姓,我们这些百姓又怎么能不赞扬他。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直接赞美的角度来颂扬周公,也是在叙事中含抒情,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三章诗人继续唱“既破我斧,又缺我銶。”銶:凿子,一说是独头斧。一说古时的一种兵器。战争已经破坏我的斧,还要使我的銶缺损。本诗的前两句一直在呼吁着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层层递进。渐渐深入。“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周公兴兵去东征,使得四国的乱政得臣服。流散之民百姓得发回归,与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哀我人斯,亦孔之休。”末句“休”与一二章的“嘉”“将”基本意思相同,都是百姓对周公的高尚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他如此的怜爱我们百姓,我们这些百姓又怎么不美好的祝福他。
《尚书·大传》总结周公一生功绩为:主政七年间,周公创立了多项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