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时,你会觉得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好像都对,也好像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不免使你感到困惑。
你不知,究竟该依据哪一种说法去为人处事,去做出决策?
比如,老话常说:“父母在,不远游。”但俗话又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你开始纠结,“那究竟应该在距离父母不远的地方定居呢?还是去北上广深,甚至是去纽约、去东京、去伦敦、去巴黎闯荡一番呢?”
其实,在你经历多了之后,你就不会纠结了。因为,你知道了因地制宜;知道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知道了虽然道理是死的,但人却是活的。
这好像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终有一天,你要去实践,要去面临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状况。
因为,首先知道和做到就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其次,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给你造成始料未及的麻烦。就像是登台演讲,即便你已经把演讲稿倒背如流了,也难保不会大脑空白、口误失言。
再进一步,虽然几乎人人都知道要“因地制宜”,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就拿我来说,虽然我肯定知道,“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爱、讲心的地方。”但是在家时,我还是会时不时的抛出一番大道理。
而这该如何是好呢?
其实,没有什么完全之策。因为任何一个办法在情绪上头时,在紧急情况时,都有可能失效。
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或许简单,却最真实——多经历,多“踩坑”。
这似乎有点违背直觉。毕竟,我们之所以会学习,会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会模仿成功人士的所作所为,不就是想要少踩一些坑吗?
可实际上,真正能够教会我们做事,也真正能够教会我们因地制宜的,恰恰是“事情”本身。因为只有做的事情多了,你才能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只有踩的坑足够多,你才能清楚的知道如何避坑。
人们常说:“有房才有家。”也有人说:“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有安全感。”不一而足。概括下来,即“房子很重要,无论如何你都应该有一套房。”
曾经的我深以为然,于是,大概在2017年底,2018年初的时候,我贷款买下了我人生的第一套房。
如今,近八年的时间过去了。而若是让我回到八年前,我想我肯定不会买房。但,我也知道,我之所以在当时会做出那般举动,是因为我当时的狭隘的认知。而今天,我之所以觉得卖房不划算是依据我今天的认知。
当时,我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我除了投资房子之外,没有别的更优质的投资产品了。
现在,由于我已然知道了很多个远比房子更优质的投资产品,所以,如果我再次做出买房的决策,那么我将会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而这,或许就是我经过一次踩坑之后,所学会的“因地制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