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第一节上语文课时 ,我讲古诗词的语言风格。谁想开讲不到十分钟 ,我发现打盹的同学很多 。当时我总结了一下,全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努力与自己的做斗争,大约有一半的学生努力想把自己从瞌睡的泥潭中拔出来;还有一部分同学听不懂,也不想学习,他们想努力地昏死过去 ,打发这在他们看似无聊的时间 。可以说,这些学生的状态可以用“挣扎”来概括,不是挣扎着向上,就是挣扎着向下 。
剩下的学生倒是没有瞌睡,精神状态也好,可惜问他们什么问题,大多也答不上来 。那时我真有点演滑稽戏的感觉 。
二、
今天给学生讲一首古诗词时 ,让学生赏析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的妙处。结果我发现一个学生竟然这样理解 :风吹起了地上的露水打湿了天上的行云 ,沙水浑浊的让归舟迷失了路 。看到这里,我被学生的神逻辑雷倒。风吹起地上的露水要打湿天上的行云,这个难度可真不小 ,船迷不迷路,原来绝取决于水浑浊不浑浊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三、
还有一首诗中有一句“数声牛上笛 ”,这句诗本是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了几声笛子。结果有学生竟然说是牛在上面吹了几声笛子 ,我打趣道,牛都会吹笛子了,那要咱们人干啥呢 。再说,以前对牛弹琴似乎讽刺牛不懂音乐,而现在牛不仅懂了音乐,而且还能吹笛子了,真是时代的进步。
还是这首诗,诗中问笛声是“一声”还是“数声”好 ?结果有个学生认真的问我说,他认为这两个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何还要问这个问题。看着他不解的样子,我也无话可说了 。
遇到这些神逻辑的学生,让我怀疑他们学了十一年的语文是假语文 ,也许从小刷题的恶果在这些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了 。这值得令我们所有语文教师深思啊 。
四
再想想这一段复习古典诗词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往往不愿意思考,说自己读不懂 ,不愿意动手写 ,而诗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他们不懂,涉及的文学常识也不懂 。这令高三的古诗词复习举步维艰 。
同时我在复习古诗词中也发现,比如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时,资料书上给出的“语言明快 、明丽雅致”之类,多是鉴赏诗词的名家主观上的认识,用词随意性比较大 ,多有个人的个性化色彩 ,要把这种纯属主观和个人的认识教给学生,我感觉既不科学 ,又没有道理 ,还没有必要 。估计老师讲完自己也不会判断,这种纯属讲答案式复习 ,我感觉是假复习 。学生没有丰厚积累与大量阅读去支撑,这种复习基本上没有多大用处 。复习课最是难讲 ,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是很困难 ,有时我也感到力不从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