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由于专业与个人爱好等原因,上了很多有关于信息、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的课程。在一门信息素养课上,老师让同学分享自己感受,我分享的是,在生活中如何辨别信息真假,举的例子是一档科教节目-《是真的吗》。当时我在说的时候,几乎没有同学关注过这个节目,但是那个任课女老师,说自己也有看。有种同道中人之感啊。心里想的是:不愧是北大高材生,见识面真广。这位老师就像学生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的存在,其他老师提起她,莫不是用敬佩的语气,可惜她只教一门课。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搜索节目相关信息,发现这个节目还在更新播出!我是在高中时候看的。
以下源于360百科:
《是真的吗》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互动求证节目,由黄西、陈蓓蓓担任主持人。在节目形式上创新性地融合了脱口秀节目和科教节目的特点用娱乐、幽默的表现形式传达严谨、科学的内容。节目于2013年4月28日起每周六晚19:30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
节目背景
随着微博、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等传播渠道的发展,信息传播便捷自由,对于公众而言,面对各类传言,真假莫辨,不堪其忧。在此背景下,创办了《是真的吗》这个节目。
节目制作
每期节目由脱口秀、真相视频调查、现场真假实验、嘉宾猜真假游戏环节等构成,将新闻调查与综艺娱乐、脱口秀元素相结合,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
简单来说,是一档求证信息真伪的节目,这算不得有多新奇,可其创作的背景却随时间让人不得不重视,即:信息爆炸时代,我们个人如何分辨信息真伪?
当然,主持人黄西那也是一大亮点啊。当时看节目时,他一出场发言,就觉得这人真有意思,跟我以往看到的主持人不一样,至于为何有这种感受,我后来想了想,大概是由于一种反差,外表和内在展现给人的不一样的惊喜,“其貌不扬”从他这里成为了一个天大的褒义词。
然后去搜索这个人,一看,果然是不一般。
简介:
黄西,曾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后赴美留学并获得了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生化博士学位。但黄西此后竟出人意料的转战美国脱口秀界,并破天荒的受邀参加了被誉为"喜剧界奥斯卡"的美国深夜收视率冠军节目《莱特曼秀》,而他在节目中的精彩表演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并由此一炮走红,还被美国人称为是"喜剧界的姚明"。但令他真正为国人所知,还是受邀到美国白宫表演,当面开美国总统的玩笑,获得现场两千四百位政界和新闻界人士起立鼓掌的"壮举"。
在此多说几句,我最早接触脱口秀就是源于他,“黄瓜的黄,西瓜的西”,李诞那一帮人都是后来的后来才出现在大众视野。我记得大学时在图书馆里看他的一本书,里面写到“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方法”,深表赞同。总之,有这样的主持人,节目就很有趣。
说回正题,怎么辨别信息真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所有出现的信息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其次是,以较小成本验证真伪。比如,在选辅导课程不知选择哪位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找找看是否有相关的体验课,观看后做比较,再做选择,比盲目的听从卖课人员的销售或是其他人的评价来的实在。
上面的话都是泛泛而谈,没什么实际作用。如何分辨,还得自己去实践,去感悟、总结,才会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路与方法。
小学课本里有篇文章,叫小马过河,至今印象深刻。这河到底能不能过,不是听鸟的,也不是听牛的,而只要自己去亲身实践,懂得实践的道理。这毕竟只是一个故事,而我们是活生生,有思考能力的人,道理都是简单易懂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实践道理。
生活的表象千差万别,其本质却是一样的。一直被人强调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多人也是不在意的,一则本质难以看清,二则以他人思想代替自己的思考,这是多容易的事。我亦是大多数人。
就算如此,还想做点什么,比如,不被别有用意之人左右个人思想,旁观他人上窜下跳的表演而不参与其中。比如,静心养性,增长知识与智慧,形成自身的思维架构,总不能一直听别人的吧。又比如,在实践中辨真假,简单快速有效。不管怎样,总归是可以有方法的。
信息的检索、获取、利用、处理能力,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来说,是个考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