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这个用假身份接近布雷思维特医生的女孩,究竟有什么目的;
用常人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里的几个主人公都有点“不正常”。精神病学家布雷思韦特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他自己的人生却过得很不如意,为了藏起内心的脆弱和自卑,他故意装出一副粗鲁自大的样子。
才貌双全的韦罗妮卡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业、事业、爱情都非常完美,但她却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走上了不归路。
韦罗妮卡的妹妹是个性格懦弱、平平无奇的女孩,但当她以丽贝卡的身份出现时,却又热情似火、大胆直率,最终,她难以适应这种分裂的精神状态,陷入了痛苦……
A2、身为精神病学家的布雷思维特,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秘;
布雷思韦特的父亲乔治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为人精明而严厉,孩子们都很畏惧他。家里唯一对布雷思韦特好的,只有远嫁过来的母亲艾丽斯。
然而,由于父母失和,在布雷思韦特十岁那年,母亲就收拾行李回了娘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进入大学后,布雷思韦特惊喜地发现,在这里,自己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也不必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牛津大学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不断淬炼着布雷思韦特的思想和人格。他身上那种生人勿近的冷漠气质,和离经叛道的犀利言论,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很快,这个性格霸道,举止粗野的家伙就成了校园中的风云人物,每逢周末,都会有一群年轻人聚集在布雷思韦特的房间里,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聆听他精彩的演讲和辩论。
在这种环境下,布雷思韦特的思想逐渐变得激进,他坚信自己是个孤独的天才,并对其他人的理论嗤之以鼻。不管别人提出什么看法,他都会挑出一大堆毛病,然后抛出截然相反或更为极端的论点。
当时,有一位名叫布罗伊尔的精神科医生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布罗伊尔发现,在患者的头脑里同时存在两个意识,一个是真正的“自我”,另一个是虚假的“自我”。
布罗伊尔发现,在患者的头脑里同时存在两个意识,一个是真正的“自我”,另一个是虚假的“自我”。
这两个“自我”会交替出现,当“真自我”出现时,患者的所有行为都很正常,而当“假自我”出现时,患者的头脑就会变得混乱,行为举止也像变了个人似的。
等到“真自我”再次出现的时候,就会完全忘记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如同做了一场大梦。因此,布罗伊尔认为,治疗这类患者的关键,就是想办法让“假自我”消失,只留下原本的“真自我”。
A3、作者伯内特又想通过这部烧脑的心理悬疑小说,向我们传达怎样一番深意呢?
其实,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样?
清醒的时候,我们总是戴着面具,压抑着某一部分的自我,扮演着另外一个人,只有夜深人静之际,我们才会打开自己的“灵魂一隅”,露出藏在面具后面的人格,并为这一天的痛苦生活感到悔恨。
但是,痛苦也好,追悔也罢,都是做无用功。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接纳身体里的所有人格,而不是让它们互相争执、互相伤害。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绝望,让灵魂得到安宁,让生活重归平静。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无论你觉得自己是谁,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与意义无关,与体验有关。”
S、《寻找丽贝卡》,本书作者格雷姆·麦克雷·伯内特,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苏格兰耀眼的文学明星,曾数次入围布克奖,获都柏林奖提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