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HAVBOKA
内容简介:
在挪威罗弗敦群岛周边的海洋深处,住着声名狼藉的格陵兰鲨。他们大多有二十六英尺长,一吨多重,算得上是深海巨兽。但是人们熟知的不只是格陵兰鲨的大块头,还有他们的血液中含有一种毒素——食用后会人就会醉并产生幻觉,格陵兰鲨因而得名醉鲨。
故事中的一对真实的朋友——作者莫腾和古怪的艺术家雨果,他们并没有亲眼见过这种鲨鱼,好奇心驱使他们决定一探究竟。他们乘着一艘小皮筏艇,开始追捕这种传言中著名而古老的生物。
莫腾和雨果开始处理现存的问题:从世界上最强的漩涡中幸存,被弄醉等等。他们试图从任何可能的角度去理解海洋:绘画、诗歌、历史、科学、生态学、神话,甚至他们自己都成了可以研究和观察的范围。
作者简介:
莫腾•安德雷亚斯•斯特罗克奈斯(Morten Andreas Strøksnes)
1965年出生于挪威希尔克内斯,是挪威著名的历史学家、记者、摄影师和作家。在奥斯陆和剑桥学习之后,莫腾开始从事记者行业。他曾为大多数挪威主要报纸和杂志撰写过报告文学、散文、人物、专栏和 评论,并出版了四本备受好评的报告文学、散文和非小说类文学。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一本写给漂泊的情书诶。
# 挪威有一种奇妙的鲨鱼,神出鬼没,很难捕捉, 人吃了它的肉会出现幻觉,这就叫“醉鲨” 荣获挪威最重要的文学奖——伯瑞格文学奖,至今在挪威畅销不衰。 英国BBC、美国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强力推荐。 一部精彩绝伦的北欧探险记,穿梭于通俗、哲学与幽默之间。
# 今年看过最好看的一本书。岛民真的浪漫,连寒冷和黑夜都变得浪漫。而对鱼类的深深热爱成了保护海洋的原因,这理由听起来就散发着熏鱼的香味啊。
贰:
醉鲨不是鲨鱼的名字,是人吃了有毒的鲨鱼肉产生幻觉,故称“醉鲨”。他们真正要找的是格陵兰睡鲨,一种寿命长达四百岁,有着千万年进化历史的贪婪巨兽。为什么要去捕猎格陵兰睡鲨呢?好像没有一个正式的理由,儿时听到的传说,对大海深处的向往,更多的可能是人类对未知的探求,对地球的征服。
根据进化学说,人类来自大海。我们出于生存的原因出走,却又对其恋恋不忘,对蔚蓝的大海充满了好奇。从很久以前,人类就开始探索大海,我们从一叶扁舟开始,开始了探险的旅程。然而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解开的秘密,格陵兰睡鲨如何捕捉到速度比它快的猎物?那些奇特的生命形态如何得以形成?
要想在浩瀚的海洋航行,船必不可少。斯卡洛瓦灯塔也成了指引渔船归家的希望。我们习惯了陆地上脚踏实地的感觉,一开始很难适应海洋的飘忽不定。但或者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或者是遥远祖先的召唤,我们一直跟海有着不解之缘。那些世代生存在海边的渔民,生命就跟船绑在一起。船被喻为“漂浮的棺材”,就连《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巨轮也逃不过沉没的命运,不知道有多少生命曾被海洋吞噬,然而,我们还是没有放弃追寻,或许大海真的有某种魔力,让人迷醉。就像《海上钢琴师》里的Nineteen hundred,他的一生属于海洋。
我们无法预知今天的大海是什么颜色,它变幻莫测,有很多张不同的面孔,时而温柔,时而狂风肆虐席卷一切。作者和雨果经历夏秋冬春,领略过韦斯特峡湾的四季风情。但那肯定不是全部,大海太神秘和诡异了。大自然的精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想象,人类的想象力和同理心也不足够让我们理解海底的生活。书中说:“在海底,生命就是一场悠长而不用醒来的梦。” 而我们找不到梦的入口。
我们只是享受着大海的馈赠,并不遗余力想要榨干它的一切。人类的破坏力应该超过所有的生物。所谓文明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有多少是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海洋的重金属污染,塑料岛,大批消失的动物令人心痛。书中不只一次提到海洋污染的问题,我们大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还没有足够的措施去制止破坏的行为,或者说我们还是狭隘地选择了眼下的利益。“贪多嚼不烂”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要把它付诸实际远没有那么简单,人类本质上也是贪婪的巨兽而已。
平静的大海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赫尔曼·梅尔维尔说:“水与冥想永不分离。”海洋是地球的71%,这颗星球因为海洋被赋予了神秘的蓝色。书中关于海的描写很生动,还夹杂着知识性的科普内容,能看出作者的博学和对海洋的喜爱。
遗憾的是最后没有捕到格陵兰睡鲨,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再次功亏一篑。结果或许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安逸时光与惊险时刻,已经足够。
叁:
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注释全部放到最后,而不是分布在每一页,也许编辑觉得不看注释对文章也没什么影响。
海,总觉得是一个很孤独的形象:蓝幽幽的海面上,除了风吹过带起的涟漪,什么也没有;人类的船飘在上面,小小的,像涟漪上的一片叶子。
但总有人选择大海,去探险,去感受,去试图得到那些属于大海的生物。全书以 “我”和朋友雨果捕捉格陵兰睡鲨为主线,“我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好天气,去海上寻找睡鲨,寻睡鲨的途中遇到很多其他的海洋生物,庞大的抹香鲸逆戟鲸,又或是小小的鳕鱼鲱鱼。
这本书中间还穿插了关于欧洲和挪威以及海洋学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作者很博学,但就本书来说,科普比重略大,读起来略费事,而收获又远不如观看纪录片来的多。相比于追捕格林兰鲨,这些关于海洋深处的科普、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显然才是本书的重点。
另外,相较于尺寸,这本书显得略厚了一点,总有一段时间不是很方便举着书阅读。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