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费者成熟”是实话,不利用消费者的无知,不迎合消费者贪便宜买低价货的心理,从逻辑上讲是对的。
关键是外界的解读,以及态度问题。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被教育,因为这意味着承认别人比自己强。扪心自问,我们谁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谁愿意接受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
特别是对掌握购买权的消费者、客户而言,他们很难喜欢一个要教育自己的品牌和企业。
所以商业世界强调“顾客是上帝”,从来是顾客教育自己,而不是自己去教育顾客。要知道,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能是自己。
想要“教育客户”,其实是自我膨胀:在这方面,华为也犯过错误!
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在华为创业初期,国内交换机的市场就是卖方市场,只要你拿到货就不愁没人买。
所谓卖方市场,就是说产品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而买方市场则相反,产品是供大于求,买方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在模拟交换机阶段,华为只管自己做,做完了向客户推销,说自己的产品如何好,这种“做什么客户就买什么”的模式在需求旺盛的时候是可行的,但要紧是不能习惯于这种模式。毕竟市场是会变化的,企业必须适者生存。
“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他们就不买我们小公司的货,我们就无米下锅,我们被迫接近了真理。但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它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它是唯一的原则,因而对真理的追求是不坚定的、漂移的。”
任正非曾提到华为在NGN(软交换+媒体网关)的推介过程中,他们曾以自己的技术路标,反复去说服运营商,而听不进运营商的需求,最后导致在中国选型时被淘汰出局,客户连一次试验机会都不给。
后来华为认识到错误,吸取教训,从自我批判中整改,大力倡导“从泥坑中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的自我批判文化,聚集了优势资源,争分夺秒地追赶,从而在NGN上达到了世界领先。这就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以客户为中心是核心价值观,是唯一原则。
当然也是真理。不管个人还是企业,在面临生存压力的时候通常可以接近真理,因为不如此就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而在没有这种压力、自我膨胀的时候,就容易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想着“教育”客户,跟市场对着干,最后当然是被市场教育了。
谦受益满招损,我们必须坚信真理的正确,唯有保持谦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想一想在华为等中国通信公司崛起之前,国内通信市场是以西方巨头为主导,“七国八制”,它们为什么最后被淘汰出局了呢?
傲慢是原罪。这些通信巨头太骄傲了,把自己摆在了甲方的地位,居高临下地告诉客户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我有什么好东西、你们应该怎么用。而且售后更是麻烦,给客户带来巨大的成本和不便。
这样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优秀的人和企业都是追求真理,而不是自己的面子和想当然。
毕竟,唯有跟真理站在一起才能胜利。任总的优点就是不在乎面子,对于别人的批评可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认为是客户的批评推动了华为的进步:
其实骂我们最厉害的人就是我们的老师。客户骂我们最厉害,我们才有今天的进步。所有挑毛病的都是在给我们上课,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就会抵制这些建议。
这才是大局观,而很多企业都是把批评当成了攻击,动辄给批评者安罪名,光想着别人说自己好,那怎么可能呢。
当然,以客户为中心并不代表客户都是对的,什么事都需要实事求是才行。
“我们强调,要坚持客户需求导向。这个客户需求导向,是指理性的、没有畸变、没有压力的导向,代表着市场的真理。有压力的、有歧变、有政策行为导致的需求,就不是真正的需求。我们一定要区分真正的需求和机会主义的需求。”
客户真实的需求才是希望和机会,否则如果跟随“伪需求”就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走错路。
牢记工作的纲:以客户为中心。同时要以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来作为工作的方向,并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尺!
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虚伪,不能口是心非,不能表里不一。在现实世界,很多企业就是嘴上说“顾客是上帝”,实际上还是把自己当成了上帝,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
因此他们就想要用营销、宣传等来鼓动客户,他们并不是真正尊重客户,这样的认识和心态就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比如在内部管理上,老板以自我为中心,那就会形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员工不是心思聚焦在工作上,而是放在了上级的满意上。于是自然是跟人、站队等投机风气的形成。
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部门为多余部门,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为多余流程,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人为多余的人,不管他多么辛苦。
所以,老板的思想认识关怀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底层逻辑,在原则问题上,必须是自上而下的坚持真理。
客户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这就是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