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是什么?“和平就是可以不受任何束缚,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来自斯里兰卡的联合国安理会2250号决议专家组成员Thevuni Kotigala如是说。

曾记得看过一篇杂志的专栏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家博物馆用箭头赫然标出:“此处陈列着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动物。”走近一看,却是一面澄澈剔透的大镜子。照出的,当然便是人类自己。如今细细想来,这确是一幅警世之作。一部人类文明史,充满了厮杀和斗争。家族,宗教,部落,帮派,政党,民族,国家,乃至国家之间,所有“区别”团体之间各种冲突不可避免,小的可以称为械斗,大的便唤作战争。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第三世界的崛起,以信息为标志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武器越来越先进。
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命题,作为青年的我们,又能切实地做些什么呢?
青年、和平、发展、安全、一带一路,这几个看似相互之间没什么关联的词语,在这个夏天,在大家的思维碰撞和灵感激荡中,有了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定义。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曾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所谓大国,也不仅仅在于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而在于其能有所创新,成就大业,对推动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而在这一过程中,物质和思想这两大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拿一整个印度和莎士比亚相比较,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反观和平在中国的发展和推广,治中国史者,在中国的范围内,既有左右逢源的乐趣,也有心劳力绌的痛苦。因历史和地理因素引起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港澳台问题带来了重重阻碍。所幸,中国的青年们,无论何时,所处何境,对民族前途和国家发展总是有一份本能的责任和担当。青年的力量到底能有多大?根据联合国2016年数据显示,亚太地区青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再过二三十年,他们将在社会里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对和平与发展的诉求,便是世界的希冀;他们的声音,便是世界的呼声。现在的他们,或许还是时代中的孤独者,但他们拥有的,是一颗颗遍及天下的大心,因此在更广阔的世界和更久远的未来,必有成千上万的亲人和朋友。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项目正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2250号决议国别报告的撰写者,也将足迹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覆盖到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我们看到了这条文明与繁荣之路联结欧亚,逶迤东西的磅礴气势,也同样认识到了根深蒂固,险象环生的文化陌生,环境冲突和宗教问题。

和平,作为世界全人类共同的愿望,联结着人类的思维和情感,完成了人群的联结和组织,已被深深嵌入各种文化内核。作为先民的遗赠,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有潜力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就在于它包容着人类文化共同性的可能,使生活环境不同,语言各异,身着各式服装的人们在差异中融合,在交会中殊行。
我们或许接受了过于复杂和零碎的地理版图,又或许在内心深处尚未能摆脱各种民族观点,但唯有世界青年、世界人民对于和平的呼声,这样一种高远,澄明又嘹亮的精神,可以跨越国界,跨越不同的肤色和发色,为人类彼此相同的心灵所倾听,如果心灵和心灵都还醒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