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周末天气晴好,一个人开着车走进马赛路。穿过隧道,视野变得开阔,两边的大山呈现出绚烂的色彩,红的、黄的,绿的,层层叠叠间自成一派深秋的景象。车窗外一簇簇、一团团或绽放或含苞的野菊花分外惹眼,它们或疏或密,或高或低,点缀在枯草丛中,如点点繁星,照亮了秋日的寂寥。
忍不住停下车,漫步其中,脚下土地松软,鼻尖萦绕淡淡菊香,蹲下来,静嗅芬芳时,手不由自主地想采撷些野菊花,拎回家蒸后晾晒。大脑里一下蹦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他笔下的野菊花,带着几分闲适与淡泊。桃源深处,篱笆之下,他亲手采摘盛开的野菊,感受着它们的质朴与纯真。此刻的野菊不仅是作者笔下的自然之景,更是陶渊明内心世界的写照。恰似山间的一朵野菊,与世无争,自在逍遥。他的诗如淡雅水墨画,将野菊韵味与诗人情怀完美融合,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我知道,在古代,野菊花悄然绽放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一抹独特的风景。它们或生于山野,或长于篱笆,不畏寒霜,不惧孤寂,顽强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唐代诗人黄巢笔下的野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他笔下的野菊花,傲然屹立于秋风中,充满豪情壮志,等待辉煌时刻。
自古讴歌野菊花的诗词形象多变,它们既是隐士的伴侣,又是英雄的化身。宋代诗人杨万里写道:“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他生动描绘出野菊花与荒苔在秋日竞相绽放的景象,金黄与铜绿交织,如大自然最精美的杰作。
除了色彩惊艳,野菊花的独特香气也赢得了诗人的青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黄昏时分,词人独自把酒东篱,微风拂过,带来野菊的阵阵清香,仿佛能穿透时空,直抵人心。
野菊盛开之时,也预示着季节的变换,唐代杜牧“野菊东篱菊,萧瑟白如霜”;清代袁枚“野菊丛丛秋色浓,清风吹动绿枝中,”无不是最直观地通过菊花对照季节的变化。
在古诗词中,野菊花常被赋予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象征意义。它们不畏严寒,不惧风霜,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顽强生长,绽放光彩。野菊花不仅以外在美赢得诗人青睐,更以内在精神品质成为他们笔下的宠儿。这种精神品质正是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理想人格。他们描绘野菊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及精神品质,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敬畏。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品读关于野菊花的古诗词时,依然被它们蕴含的美与智慧打动。那些诗句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古代文人心声的流露与情感的寄托。它们展现了野菊花在不同情境下的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愿我们都能像野菊花一样,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强,勇敢绽放光彩,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