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用心读懂每个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看来,这本书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它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接受与倾听、理解与尊重。
这本书一共有12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一主题,用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家长,及时给予家长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书而思,书中的家长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来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
我们都知道,沟通很重要,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孩子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安全放松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就会更主动、更积极。一个好的父母就像外科医生,小心的、恰当的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语言和孩子相处交谈。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当的话,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点,经常对孩子说:“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烦死了,走开,让我安静点。”他们不假思索地使用这把刀,自己都不知道已经伤害到了孩子,还埋怨孩子什么都不行。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也能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总之,不论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在今后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充分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支持和爱,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把手交给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