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删
接着读。刚才先大概浏览一遍,将作品内容划分一下,今天继续读故事的发展/“承”部分。
之前读到聂传庆因为在早年的杂志上发现言子夜给母亲写的一首诗,加之多年父亲和后母对他的精神打压,以及自己有限且病态心理的分析,他已经完全模糊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界限,更不用说世俗界定的是非对错黑白了。外界的关心对他来说都是有预谋的,是以加害他为目标的,而这个罪恶的世界也处处与自己为敌,没有人理解和珍惜他。内心的荒芜远比聂家破落的院子还要可悲。在这样的情境下,他的精神和心灵逐渐接近被腐蚀的境地。
故事已经行进一半有余,看看张爱玲又是通过怎样的设计推进情节的。
聂传庆不喜欢学习,但能在学校待着毕竟比在压抑的家里待着好,所以混归混,钟还是要撞的。他在开学选报的课程中有一门是《中国文学史》,这课偏偏就是言子夜上的。我想了很多,关于明明传庆根本不喜欢这门课,那为什么他还要上?果然张爱玲花了大量笔墨给我答案:他并不是执着于要学好这门课程,而是通过与言子夜在课堂上接触(其实至多算是眼神接触)开始幻想,他的幻想内容绝不仅限于思忆那个已经没有印象了的亲生母亲,而是自己脑补添加很多关于假如当年那两人生活在一起了,他聂传庆当前就会是如何模样。在这样不停地假想中,他谴责母亲没给他留下一个好的未来,甚至对主动和他示好的言丹朱也极尽贬低。他不知道自己也会注意对方的样貌究竟代表什么,却很清楚地认定言丹朱的表现都是假的,是充满欺骗性的。
关于这部分,张爱玲写了很多细节,心理描写妙极了,记下几段吧:
那时虽然还是晚春天气,业已暴热。丹朱在旗袍上加了一件长袖子的白纱外套。她侧过身来和旁边的人有说有笑的,一手托着腮。她那活泼的赤金色的脸和胳膊,在轻纱掩映中,像玻璃杯里滟滟的琥珀酒。
(感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温润美好且知书达理的女孩子怎么会不惹人爱呢?)
传庆想着,在他的血管中,或许会流着这个人的血。呵,如果……如果该是什么样的果子呢?该是淡青色的晶莹多汁的果子,像荔枝而没有核,甜里面带着点辛酸。
(感受:这是聂传庆幻想言子夜是自己父亲时的描写。结合后文看我突然感觉背后发凉。没有核的荔枝相当于没有种子的水果,只能说外表再好,味道再美,终究是“不正宗”的,且后文他还多次拿自己和言丹朱做比对,我感觉其实聂传庆在心底对言丹朱的复杂情感中是有恨的,仇恨。理由很可笑也很简单:言丹朱“取代”了自己的位置。)
聂传庆的行为是令人不解且憎恶的,但我们也都知道他的如此个性绝对是有缘由的。他确实如同开篇时讲的那样,被“封”在了屏风里。这种来自精神深处的枷锁一边蚕食着他的灵魂,一边又让他沉迷。张爱玲这段真的精准也扎心:
他和他父亲聂介臣日常接触的机会比以前更多了。他发现他有好些地方酷肖他父亲,不但是面部轮廓与五官四肢,连行步的姿态与种种小动作都像。他深恶痛绝那存在于他自身内的聂介臣。他有方法可以躲避他父亲,但是他自己是永远寸步不离地跟在身边的。
翻过这部分,故事马上就到达高潮了。下一段也会是最后的精读,实在是让人不忍卒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