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格律相对复杂,每个词牌都有其对应的一套格律,有的还有变格存在,因此这里只讲诗歌)
在讲诗歌格律之前,先讲一个常识:汉语多音节词,除一些专有名词、典故、音译词之外,以双音节为主。而多音节词又有一个特点:除并列结构外,词的重点,落在后字,而不是前字。例如,“红树”着重“树”,“晓露”着重“露”,“汽车”着重“车”……古典诗歌的每一句,都是由这些词构成的。因此,写骈文的时候,我们多用四六句(偶数字);写五七言的律诗时,用法大同小异。
――――――――――――――
格律诗的每一句都符合格律,称作“律句”。反之,如果律诗中存在不符合格律的句子,则称作“拗句”;或者尽管此诗每一句都符合格律,然而不符合律诗的全部要求,则称作“拗体”。杜甫创作了大量的“拗体七律”,之后又被江西诗派发扬光大,留作以后讨论。
我们先从绝句和五言律句开始谈起。
绝句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它分为两种:律体绝句,即“律绝”;与古体绝句,即“古绝”。相比于前者,后者基本上无格律限制,只要读起来有音律美就行。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律体绝句上。
律体绝句中,最简单的是五言律绝。五言律绝的构成单位,则是五言律句――我们先研究它。
格律的意义,显然是让一首诗富有音韵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古体诗也入律的原因――或者从更宏观的方面去看,是使得一首诗满足古典审美理想中“诗乐结合”的特点。那么,律句读起来,肯定要铿锵有力,抑扬顿挫。那么,一句话之内,一定要节奏整饬,平仄交替。同时,平仄比例不能失调。这样就符合“阴阳相生”“致中和”的思想了。通过开头的铺垫,我们知道律句以单音节与双音节为主。为了符合“整饬”的要求,我们以双音节开头。我们知道,双音节词的重点,在后字,那么要做到平仄交替,重点肯定也在后字,也就是要做到第偶数字之间平仄交替――这就是所谓“二四(六)分明”。于是造出一句:平平仄仄平
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们一共造出了四句: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上面我们提到了一句口诀,这句口诀的完整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何有此规律,想必大家都已知道。那么,根据这个口诀,我们便可以对律句的平仄进行合理的调整。例:
仄仄平平仄 ――> 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 仄平平仄仄
这样的改法是完全合理的。
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这样的口诀存在局限性:
一、孤平
所谓孤平,指的是下面这种情况:
平平仄仄平 ――> 仄平仄仄平(孤平!)
孤平是律诗大忌,须尽量避免。
二、三平尾、三仄尾
三平尾,指该句末尾三字都是平声;三仄尾,指该句末尾三字都是仄声。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三平尾!)
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三平尾是律句大忌。相比之下,三仄尾则不然。不过,下面的句法要尽量避免:
平平平仄仄 ――> 仄平仄仄仄(避免!)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平仄平平仄”是可以的,而对应的“仄平仄仄平”不行?为什么“平平仄仄仄”不算大忌,而“仄仄平平平”则然?如果你认真观察,会发现:所有这些要求更严的句子,都是平声为尾字。而大多数格律诗都以平声为韵,也就是说,这些平声为尾字的句子,正是一联的下一句,也就是这一联节奏的落脚点。自然,这些句子不宜有太大变格。
对于三仄尾句,还存在一个变格:
平平仄仄仄 ――> 平平仄平仄
显然,“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句式也要尽量避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