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确,比想象中的更要怀旧。
“人总要学会往前看。”这话没错的,可我总是学不会。总是害怕失去,害怕过往种种随着时间遗失在风里,半点痕迹都无。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我害怕失去过很多东西,却唯独没有怕过失去故乡,大概骨子里认定,故乡是唯一不会背弃我的港湾,她永远存在着,不会改变,无论我在哪儿,她都在原地陪着远方的我,这种陪伴超越时间和空间。
所以,我肆意又随心所欲的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欢跳着离她越来越远,让她从低着头看我在她怀抱里捣乱,直到哪怕眺望也再看不见远方的我。
我以为,我以为。
世界上最天真的想法就是我以为。
当我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没有久别重逢的欣喜,没有近乡情怯的感动,有的只是不知如何面对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别扭和尴尬。我该怎么形容?明明她没有离开过,一直在奔走的是我。
我重走我曾经走过的地方,每一处,我都再找不到一丝属于我的气息,我的嗅觉不灵敏了,我嗅不到哪怕丁点儿的熟悉的味道,这种认知让我感到恐慌。我翻出以前的旧照片,试图找回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只剩脑海中的零星记忆,还在被岁月残忍剥食。荒芜的,像我不曾来过一样。
时间就像一瓶腐蚀水,将一切腐蚀的面目全非。故乡的确还在那里,未变的经纬,确定的坐标。可是,我却再也回不去了。也许从我离开她怀抱的那一刻起,我就应该知道,回不去了。那时的她大概用一双饱含沧桑而睿智的眼睛看着我,不舍的送别。我猜,她一定是失落难过的,因为我离开,是要投入别人的故乡的怀抱。只是那个时候的我,一直没能发现。只不过,即便发现了,又当如何,我还是要走……
大抵每一个在外的游子,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愁绪。这种愁绪由心而生,自然而然,兴许正是应了那句“故乡留不了肉身,他乡安不下灵魂”。离开故乡的人必然想家,正如溺水的人必然挣扎。
我一直相信故乡也是有灵魂的。曾经的故乡是碧空如洗的天空,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是沁人心脾的青草香,厚重亲切的泥土味,现在的故乡是不断耸起的二层洋房,冰冷坚硬的混凝土,是灯火通明的夜晚,不愿停歇的机器轰鸣。当初柔软的不像话,待我再回来的时候,故乡的灵魂也穿上了盔甲。
这种改变是一种必然,没人能拒绝,也拒绝不了。
树木通过年轮来记录它走过的年岁,那我呢?我该用什么方法去留住过往经历的痕迹?
深夜未眠,站在窗边看远处的灯光璀璨。比起成片耀眼的光芒,我更喜欢看那零落稀疏、忽明忽暗的几点光亮。它们单薄,瘦削,落寞,执拗,却偏偏能带给人一种莫名的心安,伴着夜风微凉的刺痛,那大概就是故乡的样子。
回忆怕光。只有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往事才肯一点点出现,漂浮在四下寂静的夜,待第二日天一亮,再全部消失不见。人在伤感的时候总会变得很矫情,那种自成一个世界的感觉旁人很难懂,也不愿去懂,所以你有感而发写下的一番话,旁人只会看作是你故作高雅的无病呻吟。现在的我似乎有些明白了。
对故乡的思念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后天学习,也不用刻意伪装。离开故乡的人不会每时每刻都在记挂着故乡,甚至有可能根本不会去想,但是总会有一个忽然的瞬间,让他被铺天盖地的伤感席卷,不用前奏,也没有尾声,就在那一刻,突然,想家。
从一周一次,到半个月一次,再到一个学期一次,我回到故乡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以后兴许是一年一次,五年一次甚至十年一次……一定常回去看看?对于故乡,我不敢许诺什么,任何承诺在时间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故乡的确一直在原地陪着我,而我,也的确一直在失去着她……
我比想象中的更要怀旧,可是,生如逆旅单行道,哪有岁月可回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