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筛选素材时,一个视频让我屏息:
一位班主任走进教室,看见一名学生站着,便温和地提醒他上课了。
同学们轻声说:“他已经站了一上午了———语文老师因为他没考好,罚他一直站着。”
班主任愣了一下,随即让同学坐下,然后郑重地对全班说:“在我的班级,我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校园霸凌。如果你们遇到任何不公平的事,一定要告诉我……。”
老师的一番话,感动全网的家长。想起我的孩子,他在被霸凌的时候却没这么幸运。他也曾是这样一个“被罚站”的孩子———不是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而是被排挤在全班的社交圈外。
那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名师”,在孩子去厕所的间隙,对全班说出那句至今都让我想起仍会战栗的话:“以后大家都不要跟他玩。”
孩子自己浑然不知,依旧每天准时去学校,直到一位善良的女同学偷偷告诉了自己的妈妈,我才得知真相。
听到消息时,我拿着手机的手抖得几乎握不住。我无法想象,在我们眼里备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竟会用如此卑劣而残酷的方式,摧毁一个孩子的童真世界。
我强压着怒火,先向几位家长和孩子侧面核实了情况。确认无误后,我找到那位老师沟通。她的反应让我心寒———轻描淡写,几句“没那么严重”、“孩子想多了”便试图搪塞过去。那一刻我明白,愤怒无济于事,但我必须为孩子挺身而战。
我转向学校,寻求制度的公正,向分管德育的校长当面反映了情况,结果却石沉大海。几天后,孩子却天真地告诉我:“校长找我聊天了,还给了我零食。”校长以这种方式“安抚”孩子,令我很不舒服。
我再次走进德育校长的办公室,她解释,她的职责是“安抚学生情绪”,教师的问题已移交正校长处理。而正校长,办公室门始终紧闭。
不久后的家长会,我终于在视频会议里见到了这位正校长。三十分钟的会议,他用二十五分钟批判现在的家长“不懂教育”、“不负责任”。
养育孩子十几年,参加过无数次家长会,第一次见识到将家校关系推向如此对立的校长。有这样的校长,又何尝不会有那样的老师呢?
行走在校园里,从一楼到三楼,我数次听见教鞭猛烈敲击桌子的巨响———那是无能狂怒的声音,是教育者将自身焦虑转嫁给学生的失格。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有多少孩子正在承受我们看不见的伤害?
看着孩子日渐消沉,回家后话越来越少,我心中的疼惜与无力感日夜交织。难道就因为某些教育者的失职,我的孩子就要在阴影中度过他的求学时光吗?
与孩子深谈后,我们共同做出了转学的决定。这不是逃避,而是清醒的认知———即便老师不再公然欺凌,充斥着威压与不公的环境,也滋养不出阳光积极的灵魂。
转学后,新学校的老师温和而专业,校长经常出现在操场和教室,俯身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在这里,我的孩子仿佛久旱逢甘霖的幼苗,笑容重新回到脸上,学习的主动性也被点燃,更在期末竞赛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英才班。
如今,看到他眼里重新闪烁的光,我知道当初的决定有多么正确。教育之本,在于点亮心灵,而非压抑灵魂。
我写下这段经历,是希望所有遭遇不公的孩子都能被温柔看见,每一位迷茫的家长都有勇气做出选择。更期盼那所曾经让我孩子受伤的学校能够真正反省:教育的底线,首先是不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