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不同国家,都有共同价值取向。就拿家用的旧物,在过往认知里,只要没有坏、还能用,通常舍不得丢弃。可问题是消费欲望并没停止,喜新厌旧还在持续,造成的后果就是:弃用的很难再用,尘封在橱柜中,堆砌在角落里。当下的年轻人,思想观念比老辈的,要活络不少。只要用过的,哪怕还是大半新;或没用过的,因为不喜欢,。眼都不眨一下,就实施了“短、舍、离”。
生活在澳洲,发觉老外对于旧物的认知、处理方式,与我们有些不同。所谓旧物,在当地人看来,哪怕还是新的,只要用不上的,就成了多余,就不该呆在家里。处理方式主要有,每年政府确定的废旧收集日,特别是不易搬动的大件、重物,都有专用的垃圾粉碎车,上门收集并作特殊处理。还会定期发放丢弃垃圾券,自己送往免费垃圾场。这些被丢弃的废旧物品,可有不少好玩意儿,包括成色颇新的家具、性能尚好的电器设备、打理后院的劳动工具、大大小小花盆等等。明明好好的家用,为啥就要扔掉呢?后来发现搁置在户外的,往往被有心的路人,根据自己需求随意拿取。刚开始还觉得丢份、没面子。多拿取几次后,就开始坦然。又不是偷和抢,别人没用我有用,既俭省用度,还利于环保,何乐不为。
除了有政府规定的垃圾处理,网络脸书也在发挥日常作用。哪家有不实用的,或者更新换代的、就会随时在脸书发布。有感兴趣的,可具体问询,告知住址、约定时间,直接上门免费拿取。于是家庭多余资源,免费转换为社会需求,从环保角度考量,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能耗污染。从社会互助层面看,也是一种财富调节。尤其对于贫困者,不用节衣缩食,就能免费获取需求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