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jpg
1
分享“夜长梦多”的特别感受——并非指成语“事情拖延易生变”的原意,而是当夜晚因某些事物格外投入时,会觉得时间漫长、梦境频繁的状态。
这种感受常发生在我沉浸于小说时。
若小说情节极具吸引力,当晚便会觉得夜格外长,梦里总出现书中的男女主角与故事情节;
有时读一些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比如探讨哲学命题、带来人生顿悟的著作,也会让我难以入眠。
即便书中的句子看似普通,睡着后却会反复回想,醒来时总觉得“人生好像有了新的可能”。
这类启发性书籍,多是哲学、科普或心理学相关,其中哲学类书籍给我的启发最多,偶尔读人物传记也会有类似体验——看到书中人物从平凡走向世界级成就,会忍不住思考他们成功的根源,越想越投入,便容易晚睡。
晚睡后往往难以立刻入眠,这段时间里,白天看的小说情节、书中道理、传记人物的经历会在脑海中盘旋,入睡后也多梦。
第二天醒来,既会觉得夜晚格外漫长,又会带着些许疲惫,但还是忍不住想把没看完的书继续读完。因此,过去对我影响深远的书,大多一两天就能读完,完全是被内容吸引着一口气看完。
2
小学六年级到初中这段时间,我曾读过一本关于记忆方法的书,具体书名已记不清,但书中的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
它提到:若晚上看完书后立刻入睡,第二天早上能清晰记得书中重点;可要是看完书后辗转难眠,第二天就会忘记大半前一晚复习的内容。
当时我对此深信不疑,还特意做了实验——晚上看书看到昏昏欲睡,躺下后很快入眠,第二天果然能回忆起前一晚的阅读内容。
后来遇到重要考点需要临时复习,我也用这个方法,偶尔还能考到前一晚看到的知识点,几次正向反馈后,我对这个记忆理论更加信服。
成年后,若想长期记住某个知识点,我仍会在睡前阅读,借助这种方式加深记忆。
书中还有一个“玄乎”的理论:对一个知识点“打算记多久,就能记多久”。
我当时试着将这个理论用在它本身——告诉自己“这辈子都要记住这个说法”,如今果然还清晰记得。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新知识时,若只抱着“应付3天后的考试”的心态,考完很可能就忘;但若是下定决心“一辈子记住它”,反而能长期留存。
3
后来,我将这种“长期思维”融入自己的时间记录体系。
受《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56年时间统计的启发,2012-2013年期间,我下定决心要做50年时间记录。
但很快我就想到:50年里难免生病,生病时无法用手机记录时间该怎么办?
思考后我明确,生病属于“生活事务”范畴——生活事务是维持正常生活必需的内容,比如洗漱、刷牙,不做就会影响生活体验;生病也是如此,虽不直接等同于日常琐事,但只有病愈后,生活才能回归正轨。
因此,若生病期间无法记录,便将这段时间归类为“生病”,纳入时间统计体系。
解决了这个潜在问题,我的时间记录体系逐渐完善,也开始思考人生中哪些事需要“一辈子坚持处理”。
首先是餐饮,人活着就需要吃饭,不可能“一天吃九顿来抵三年的量”,它是贯穿一生的需求;
其次是生活事务,从日常洗漱到生病调理,都是生活必需;
休闲娱乐也不可或缺,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放松身心;
健康管理同样重要,运动虽未必能坚持到99岁,但也是长期需要关注的事;
睡眠更是如此,即便偶尔熬夜,随着年龄增长,也会越发重视规律睡眠。
对我而言,写作和读书也是一辈子的事——哪怕将来视力下降无法看书,还能通过听书继续;
工作事业方面,传统“退休即停止做事”的观念正在改变,尤其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很多老年人仍在工作,他们并非被迫谋生,而是通过工作寻找价值感与归属感。
因此,我认为工作事业也可以是一辈子的事,关键是能自由安排时间,在其中找到意义。
再加上学习成长、社交,这些板块共同构成了我的时间体系。
对多数人而言,50年漫长且难以想象,尤其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但对年过五十的人来说,50年又显得短暂。
因此,有意识地培养长期思维、践行长期主义很重要。
4
我做很多事都以长期主义为导向,常告诉自己“先干五到十年再说”。
即便担心“没成果”,也明白只要提前筛选“值得做的事”,比如提升表达、阅读、写作能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而且,我对生活有个坚定的态度:只要自己觉得一件事值得做,无论别人如何看待,都会坚持去做。
这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固执”,但我认为,一个人要做成事,就需要有独立判断,不被他人意志左右。
当身边人不支持时,我会从“已做成事的人”身上寻找佐证——比如阅读已故大师的传记、作品,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选择,也让自己更有信心用长期主义去践行目标。
剑飞语音写作核心观点与认知总结
- 特定阅读体验带来特殊“夜长梦多”:
沉浸于情节吸引人的小说,或能引发人生顿悟的哲学、科普、心理学类书籍,易使人晚睡;
睡前脑海反复回放内容,入睡后多梦,次日既觉夜晚漫长又感疲惫,却仍会忍不住读完书籍,对自身影响大的书常能在一两天内读完。 - 两种记忆方法的实践与认同:
一是睡前看书后立刻入睡,次日更易记住书中重点,曾用此方法应对考试,偶有正向反馈,成年后仍用于长期记忆知识点;
二是对知识点“打算记多久就能记多久”,以“记一辈子”的心态对待相关理论,至今仍有深刻记忆。 - 构建长期时间记录体系:
受柳比歇夫56年时间统计启发,决心进行50年时间记录;
考虑到生病等风险,将生病归为“生活事务”范畴,即便无法记录也纳入统计,完善体系;
同时明确餐饮、生活事务、休闲娱乐、健康运动、睡眠、写作、读书、工作事业、学习成长、社交等需长期处理的事务,构成完整时间体系。 - 践行长期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认为需有意识培养长期思维,做事情常以“先干五到十年”的长期主义为导向;
坚信只要筛选出值得做的事(如提升表达、阅读、写作能力)并坚持,大概率会有成果;
自身认定值得的事,不会因他人反对而动摇,还会从已故大师的传记、作品中寻找佐证与力量,坚定长期践行目标的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