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谁还不会么?长了眼睛不就是用来看的么?还用你教?
但是,客观的观察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以往的经历、认知都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了先验的主观偏见。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运行的,借助先验假设和新信息来综合对先验假设进行修正,给出判断结果——这被称为贝叶斯方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下面这张图有六个圆,你看上去有几个是凹的呢?相信大部分人应该只看到一个凹的圆。现在把你的手机倒过来看,还只有一个凹的圆么?你或许会看到5个凹的圆!

为什么?因为人有一个很强烈的先验假设是:光线从上面照下来——主要是太阳的功劳。借助光影的关系,我们大脑中就对这幅图产生了判断,一个凹圆或者5个凹圆。其实,事实只是6个圆附加一些明暗的颜色罢了,凹凸之类的都是大脑二次加工的结果。
由此可见,客观的观察很重要,我们不要越过观察,直接到达判断阶段。因为判断是观察事实和心中的先验假设结合产生了。很多时候,我们受限于自己的过往经历,心中的先验假设并不相同,同一事实得出不同判断也很正常。
如何应用客观的观察呢?有两个维度。
1. 对外:面向他人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面,介绍了非常实用的沟通四步曲:
- 观察
- 感受
- 需要
- 请求
这里面首要的一步就是:观察到的现象,而不是对现象的判断。
如何能做好观察这一步呢,我总结的三个字是:【慢下来】。我们的贝叶斯大脑遵循下面的公式:
看到的现象 + 先验假设 = 判断
而我们往往都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习惯于直接把【判断】说出来。这样,一旦判断出错——相信我,很容易出错——就会引发沟通的障碍和情绪。孩子最委屈的时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误解,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你慢下来,观察是观察,假设是假设,判断是判断,分的一清二楚。沟通的时候,多说观察,少说判断,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就很容易形成了。
慢下来的观察策略针对孩子会更加适用。
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时候并没有成年人那么【快】。你带他出去散步,他可能着迷于路边的小花小草,走路慢吞吞;你叫他洗手吃饭,他可能着迷于手中的玩具,来不及答应你。孩子未必是你想象中的拖拉或者没有礼貌,而只是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你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并不是拼命催促,而是慢下来,去静静的观察孩子,等一等。就像龙应台那本书的书名写的《孩子,你慢慢来》。
2. 对内:面向自己
我们的眼睛长出来更多的是用来观察他人,上面讲到,我们在观察他人这件事情上做的并不出色,更不要说什么观察自己了。但是,观察自己更加重要!
有些时候我们犯了错误或者遭受挫折,我们懊悔得难以自拔。应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像一个好朋友一样接受自己,用第三人称视角观察自己。然后就会觉得这个事情没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就更加容易走出挫折。
这种自我观察的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挫折应对,很多场景都可以使用。比如,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有意识的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生气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到了控制怒气的一边了。看到它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这种自我观察评估的方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认知再评估。它强调的是跳出自身,用他人视角观察自己情绪变化,承认它不做回避,然后重新评估自己的情绪。当然,这种方法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还有很多名字,比如觉知,比如活在当下,比如正念。
我们习得一个技能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把意识在行为中剔除,让潜意识和习惯接管工作,或者叫做内化。而观察自己就是让意识重新回来,参与到一些行为中,去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主观体验。
如果自己的主观体验都可以被自己管理了,那就真的自由了。
相关文章:
那些书讲过的5个沟通技巧
学做一个斯多葛
当你面对重大挫折时,你该怎么办?
如何打通一个知识分子的任督二脉?
20170302贝叶斯大脑
20180323正定正念
20170328自律=自由
网友评论
如若有兴趣参与社群的管理的话,欢迎你再下方回复,我仅代表思考者专题 感谢你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