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
三四之争,对荀子性本恶的误读

三四之争,对荀子性本恶的误读

作者: 两扇窗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8:40 被阅读37次

说到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学术界最流行的说法是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但这种看法实际是有问题的。“性恶”只是对人性做了个事实判断,认为人性中有恶。“性恶论”并不是完整的人性论,把荀子的人性论概括为“性恶”是不准确的。

荀子“性恶论”误读原因

为什么会有荀子主张“性恶论”的说法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荀子》三十二篇中,有一篇就叫《性恶》,人们由此认为荀子的人性论就是“性恶论”。然而我们都知道,《荀子》的篇名往往只有两个字,用两个字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肯定是不全面的。《性恶》篇开篇第一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对于人性一个基本的判断,在全篇中反复出现,共有八次。荀子没有一次是说“人之性恶”,相反都是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关于人性的主张实际有二:一是说“性恶”,一是说“善伪”或“伪善”。一方面说恶来自性,另一方面又说善来自“伪”,解释人为何有善,这才是荀子对于人性的完整表达,或者说是他完整的思想。所以,仅仅用性恶概括《性恶》篇的主旨是不全面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可是由于篇名的原因,人们往往只注意前半句、忽略了后半句,这就造成对荀子人性论的误读。

另一个误读的原因是,“其善者伪”比较费解,曾有学者注意到,荀子不仅谈性恶,也谈善伪,但善伪是什么意思呢?还是不清楚。“伪”的字面意思是虚伪、不真实,若按照字面理解,则“其善者伪”就是善是虚伪的。当然很少有人这样去理解,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蜀学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就是这样理解的,他说按照荀子的说法,桀、纣是本性、性情的流露,而尧、舜反而是虚伪的,所以荀子的看法是不对的。一般人们是将“伪”理解成“为”,即作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说,人的恶来自于本性,善则是作为的结果。这种解释初看好像说得通,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有问题。人的作为有各种形式,最多算是中性的,怎么能必然导致善呢?因此,作为并不能导致善。相反,作为以什么为动机反而决定了作为的结果,出于善的动机可能导致善,出于恶的动机则可能导致恶。所以说用作为来解释善,也是说不通的。

如何理解“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998年,我国公布了一批竹简,这就是著名的“郭店竹简”。它是个会意字,或者说会意形声字。庞朴先生较早注意到这个字,他说“‘伪’字原作上为下心,它表示一种心态,为的心态或心态的为,它不是行为而是心为”。也就是说它不只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态的为。

郭店竹简公布后,庞朴先生有个天才的猜测,他说《荀子·正名》篇“‘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句中的‘伪’字,本来大概写作‘’,至少也是理解如‘’,即心中的有以为……只是由于后来‘’字消失了,抄书者不识‘’为何物,遂以‘伪’代之”。庞朴先生的这个看法非常重要,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字,但却是打开荀子人性论之谜的一把钥匙。荀子“其善者伪”的“伪”确实应当从“”去理解。首先,荀子明确将“伪”定义为“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这个伪当然不是一般的作为,而是心的思虑活动及其行为,是心为而不是行为。其次,在《荀子》一书中,“伪”用作“诈伪”,是负面的,需要禁绝的,与荀子正面主张的伪是根本对立的。所以荀子不可能用同一个字去表达两个相反的概念,既表示虚伪、诈伪,又表示“其善者伪”。合理的解释是,两个概念是用不同的字来表示的,用“伪”表示虚伪、诈伪,用“”表示心经过思虑后做出的选择、行为。这不仅于文字有据,也符合荀子“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的定义。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理解为:人的性是恶的,善则来自心的思虑及行为。简而言之,荀子的人性论便可称为“性恶、心善”说。

荀子的“性恶、心善”说揭示了人生中的两种力量

荀子的心首先是道德直觉心,在荀子看来,心好治恶乱,好善恶恶,具有道德判断力,这是心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荀子对于心的一个重要规定。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凭借着这种心,人类才走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而导致的“偏险悖乱”,走向由礼义法度之“正理平治”。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在哪里?荀子说“辨”也,即辨别是非善恶,也就是辨“礼义、辞让、忠信”之是,辨“污漫、争夺、贪利”之非,这显然是心的作用和能力。这种“辨”是人的族类规定性,是“人之所为人为者”,所以应该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说荀子通过“性恶”揭示了人性中的一股逆流的话,那么又通过“心”发现了人生的一座灯塔,引领人生的航船逆流而上,抵达善之彼岸。所以荀子的“性恶、心善”说实际揭示了人生中的两种力量,一种是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堕失的力量,一种则是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由于荀子主张性恶、心善,一方面性有恶端可以为恶,另一方面心好善、知善、为善,二者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因此当人们“从人之性,顺人之情”滑向恶时,由于心好治恶乱、好善恶恶开始发挥作用,“欲为善”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荀子提出“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这就好比,学生都是希望有好的成绩,当考试失误,成绩不理想时,必然会促使其发愤为学;相反,当成绩较为优异时,反而会有所满足,不思进取。

相关文章

  • 三四之争,对荀子性本恶的误读

    说到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学术界最流行的说法是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但这种看法实际是有问题的。“性恶”...

  • 从"吃斋"一事,观人性之善恶:"自私之心”是万恶的根源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恶"。还有后来人:性本"无善和无恶",近朱者赤和近墨者黑,"善和恶"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 天边一朵云,花开两岸香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刻意去忽略儒家的荀子,曾经“三四之争”的硝烟仿佛还未散尽,承认人性之恶或者认识到人性无...

  • 荀子论“性本恶”

    《三字经》是国内非常有名的一本书,它成为了许多小孩接受教育的典范,其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

  • 性本恶——荀子选读

    在《三字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在人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性格,习性,作为都是善良的,...

  •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人之初,性本善,人真的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吗?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

  • 善恶到头终有报,贾环龌龊个性,赵姨娘之过?

    《孟子·告子上》:“人之初,性本恶”;《荀子·性恶》:“人之初,性本恶”,千古以来,这论题让世人争论不休。读《红楼...

  • 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句话就出自于孟子儒学的《三字经》当中。这句话的意思也...

  • 电影《动物世界》影评

    电影《动物世界》影评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 所以,人的本...

  • 论“人之初”

    人之初。 性本善?孟子说的。 性本恶?荀子说的。 总的来说,他们是古代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四之争,对荀子性本恶的误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lu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