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准备推出Boomboxes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
经过这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
这次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
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
但是,我认为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所以,如果我不是在公开的角色中,或特定的场景下,我回家自己看个影片、选个产品,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
所以不要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因为一个产品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无法拉住用户的衣服苦苦哀求,甚至不能让用户多注视一会儿。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为什么?
因为,意识即防御。
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
一个不会说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解戒备的机会,所以马化腾非常推崇的一本书叫《Don’t Make Me Think》,翻译成中文核心意思就是“别让我思考”。
作为静态的产品,其实是没有机会说服用户的。
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明明是烟草新品,但是包装一定要让用户觉得很熟悉。
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人做一个动作,也许是意识判断,但是70%是潜意识的选择。
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地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所以小米手机重复性价比的宣传口径,是一个基于意识判断的沟通策略。
但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
所以,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主观愿望过强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来源:梁宁产品思维30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