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四百三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论语《季氏篇》的第一章。这一章有点长,但是鉴于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边已经讲过,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准备详细说,只是把一些要求我们了解的要点梳理一下而已。本章对于后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产生了一系列的成语,比如“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等。
我们知道孔老师他一贯主张以仁以礼来解决争端,倡导“和为贵”,反对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国家内外的问题。在本章孔老师也严厉批评了鲁国权臣季氏作为人臣,无视礼制征伐颛臾,并且斥责弟子未尽家臣之责,让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这里应该指的是季康子,他在鲁哀公三年的时候嗣位,成为鲁国的正卿。当时冉求和子路同时在季氏做家臣。在《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把冉求称为季氏宰,“季孙谓其宰冉求”、“季孙使从于朝”,从这样的叙述来看,我们认为冉求不仅是季氏家的总管,同时也是朝廷大夫。此后冉求继续留在鲁国,给季康子做家臣和朝廷的大臣,而子路则是到卫国做了孔俚的家臣。
颛臾本是风姓之国,是太昊之后,在春秋早期已经成为华夏之邦,一直都臣属于鲁。因此孔子在这里说它,“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按照春秋的礼制,封地之内不用兵。可是因为季氏贪图它的地盘,打算发兵征讨,灭而歼之。这个举动不仅擅鲁公之权,而且也擅周天子之权,所以孔老师在这里情绪非常激动,并且把在季氏当家臣的冉有和季路猛批了一通。
孔老师在批评两个弟子时,引用了周任之言。这个周任,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就是周人,西周时候的一位贤人,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在《汉书•古今人表》中,认为他是周文王时期的贤臣,把他列入“上智”,或许是受到了孔子推崇的影响。“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不要尸位素餐,要根据自己的才能来占据合适的位置。如果你不称职的话,那就赶紧让贤。孔老师在这里用这句话来责备弟子冉有和子路虽然是季氏的家臣,却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去阻止季氏“谋动干戈与邦内”的这种违背礼制的行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里的“有事”,指的就是有战事。根据《左传•成公十三年》的说法,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有事”要么指祭祀之事,要么指战争。在这里显然指的是战事,也就是季氏对颛臾要用兵讨伐。
关于萧墙,通常也叫影壁墙。在古代的宫室内是作为屏障用的,增加住宅的隐私性。一般进了院子以后,首先看到的就是影壁墙,过了影壁墙才能看到院内的布局。“祸起萧墙”意思就是说灾祸是从自家内部引发的。孔老师的这样一个判断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我们知道季孙氏这个家族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家臣叛乱,像阳虎、公山弗扰,他们都是季氏的家臣,也都发动过叛乱。事实上,任何一个有野心的诸侯,或者是卿大夫,都很难培养出忠诚的家臣,因为上行下效,你对主人的不恭,甚至是反叛,当然会给你的家臣做出了一个榜样,我们把这种情况就叫做“上行下效”,或者“上梁不正下梁歪”。
另外,我们在学习本章的时候,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冉求和子路都是做季氏的家臣,也都没有能够阻止季氏伐颛臾,但是孔老师在这里只是责备冉求,而对于子路却说的不多。这里除了冉求是季氏的总管,又是朝廷大夫,权力要比子路大有关以外,实际上还有其它的一些关联因素。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的很清楚,子路是“性鄙好勇”,就是说子路为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什么心机,这样的人比较容易得到原谅。而冉求,作为当时季氏的家臣,不仅没有阻止季氏伐颛臾,而且他还曾经帮助季氏成倍的提高税收,为此专门挨着孔老师的一顿批。在这里,我们猜测孔老师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对冉有是颇为失望,甚至生气,所以在骂他似乎更多一些。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就是在这一章里,把孔老师尊称为“孔子”,而不是“子”。同时,这里的“夫子”,也不是指孔老师,而是指季康子。因为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俗,地位特别高的公卿,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在不引起认知混乱的情况下,可以把姓省略直接称为“子”。本章中的孔子和季康子,他们都可以尊称为子,为了不引起认知上的混乱,就把孔老师称为“孔子”,而季康子而称为“夫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