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看了《寻找手艺》的纪录片,画质不是很精美,却被一项项精湛的手艺所震撼,做纸伞的、烧陶罐的、刻佛经的.....平凡又朴实,在看客眼眸里或许可称之为传承与传统文化,在手艺人的话语中,却只当是生活常态,毕竟一项手艺做了一辈子,早已谈不上什么高大上的匠心,因为它们都只是手艺人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传统到底是被搁置的一类行当。
最近几个晚上,跟久未联系的几个挚友闲聊,他们在毕业后的这些年,早已磨练成各自公司的主力人物,亦或是专业上更加有了话语权,无论种种,有那么一刻我是很替她们高兴,她们谈论起各自的生活与工作状态都很乐观。
在挂电话前,一个远在他乡的老铁问我现在做什么,我毫不犹豫说:传承醋艺!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好处、并且用它。
听完,这位老同学略带关心的调侃道: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吃腻了的柿子醋,有啥好传承的,想吃随时又都能买到,再说全国人民都用老陈醋,俗不俗啊你还做这个!
语毕,找了个借口我匆匆挂掉电话,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想有意义的事情不需要解释,就像成长也不需要解释一样。
记得三年前看过个新闻,那时候很多人在海南讨论如何保护黎锦,这是一项古老却不先进的手工技艺。黎族妇女在纱线上做出花纹后再浸染和织造,即先染经线而不染纬线,最后染出来的花纹看上去就会有种朦胧的美感。这些花纹的背后都是黎族人的故事。
只是近200万的黎族人却几乎很少再穿这样的衣服了,在外来文化或先进文明的冲击下,他们似乎远离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甚至不知道黎锦背后的久远故事。
想要让传统的好东西继续存在下去,就要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好处,可是很多人却不知传统是什么了,大概脑海早已拓上烙印,传统即是落后。
中国人敬畏自然,自古便追求物尽其用、以质求量。不管是木质板凳、手工编织的蒲团,还是生活中极其常见常用的案板等,做一件好东西,让几代人都能使用,这才是我们的传统,而做东西的技艺本身就透着传承,更是一种文化。
传统不是落后,文化渲染传承。
我们酿制的柿子醋亦是如此,柿子醋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沿革中,从未消失殆尽,早在《屐人记》中便对柿子醋有这样的记载:“万般果醕,止咳生津”,直至今日依旧发挥着作用,对人们身体投以健康,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且柿子醋存放愈久,口感愈好。
......
其实,总有一天,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一切,都会被另一种事物所替代。某些物件与行当,也一定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当有人还记得它们的存在,也许会去用各种方式进行纪录,但,这些纪录是抵挡不住消失的步伐的,甚至抵挡不住人们遗忘的速度。
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遵循古法传统酿醋,用文字与图像记录,传承手工技艺与文化,让健康融入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