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痔疮停止出血,这真的是个好消息!看来我的身体很了解我呀,它知道什么时候该做啥,尊重它的节奏就好了。
那种由内而外的轻松,像是卸下了黏在身上好几天的沉重枷锁,连走路都觉得脚步轻快了些——原来身体的舒适,真的能直接给心情“松绑”。
我突然想起,宋杰大夫昨天的反应,不正是印证了我目前自己可以把身体照顾得很好了吗?他从不纠结于我絮絮叨叨的描述,只是认真听我说完症状,再结合之前的就诊记录,直接根据我身体的状态来应对。印象很深的是上次复诊,我追着问他“到底哪些算辛辣刺激食物”,他放下笔抬头看我,语气很平和:“没有固定清单,得看你自己的身体。你吃了觉得不舒服的,就是你的‘禁忌’。”
那句话当时没太往心里去,现在才品出味道——原来最懂身体的,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而是自己的感受。后来试着按这个逻辑做,果然少走了很多弯路。有段时间用药效果不太明显,我就把饮食当成“调节器”:前一天吃了点荔枝,羊肉串,第二天如厕就明显不适,那我就暂时把它们从餐桌撤下;换成清蒸鱼、凉拌菠菜后,肠胃舒服了,痔疮的灼痛感也跟着减轻。身体就像个诚实的信号兵,你对它的感受越敏锐,它给你的反馈就越清晰。
更让我惊喜的是睡眠的力量。有次痔疮出血持续了好几天,药膏和栓剂换着用也没太大改善,心里难免有点慌。静下心来复盘时才发现,那段时间总因为关系琐事失眠,凌晨两三点还在翻来覆去。试着睡前关掉手机,手机放上能入睡的冥想,慢慢调整呼吸,没想到连着睡了两个好觉后,出血竟然悄悄止住了。原来情绪和身体的关联这么紧密——心安定了,身体的“小叛乱”也会跟着平息。
今天下午痔疮又出了点血,但我一点也不慌。拉开抽屉,熟练地找出宋大夫开的那套痔疮药:白天用的栓剂和软膏,包装上的说明早已记在心里;晚上要涂的凝胶,温和的药让我的肛门很舒服。拧开药膏盖子的瞬间,心里很踏实——这不是盲目依赖药物,而是知道“我有办法应对”的笃定。
其实这阵子我慢慢发现,比起药物,调整情绪、睡眠和饮食对止血的效果更显著。前几天试着晚上少刷手机,十点半就入睡,第二天如厕时的痛感明显减轻;
刻意少吃辛辣,多煮些南瓜粥、冬瓜汤,肠胃舒服了,身体的“火气”也跟着降了。原来身体就像个灵敏的晴雨表,你对它用心一分,它就会诚实回馈一分。
大夫开的药是“外援”,但真正能让身体长治久安的,还是自己亲手搭建的生活节奏。
目前我觉得该回归自己了,和宋大夫的关系也该告一段落。
我依然喜欢他工作时的样子,那种专注、专业的状态会让我觉得格外有安全感,需要时和他链接起来也更顺畅——就像工具箱里的扳手,平时安安静静待在角落,要用时拿起就能解决问题。所以以后需要他时,直接挂号、说病情,简单高效就好。
至于他把我当熟客的状态,我想还是不必去体验了。上次复诊时他随口问了句“最近睡得怎么样”,我反倒有些局促——我更习惯他作为医生的边界感,那种不远不近的距离,让我觉得舒服。所以平时和他拉开距离,不闲聊,保持这种“需要时出现,无事时各自安好”的默契,就很好。如果偶尔想过去和他聊聊,也不用刻意,看情况见机行事即可。比起纠结这些,不如多花时间在自己身上:多学习、多读书、多写作、多提升认知,这些实实在在的成长,才是安全感最稳的来源。
现在我需要看的书还不少:NPD疗愈类的,帮我理清过往关系里的困惑;关于深度链接和沟通的,教我如何更真诚地与人相处;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爱自己、断舍离的书,像是给生活做“减法”的指南;还有那些个人传记,总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一点前行的力量。每次翻开书,都觉得像是在给自己的内心“充电”,那种踏实感,比任何消遣都来得真切。
工作上也是如此。每天把要做的事列出来,分个轻重缓急:那些紧急又重要的,一到单位就先处理;剩下的按部就班,一件件来。看着待办清单上的条目被一个个划掉,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原来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让人在忙碌中保持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而做,这种掌控感,比任何赞美都让人安心。
就连手机的小插曲,也成了掌控感的注脚。前几天总黑屏,心里难免慌了一下,怕是什么大问题。专门跑了趟客服,人家检测后说不是软件的事,重新升级了系统,还叮嘱我注意用机习惯。回来后试着减少后台程序,充电时不玩游戏,手机果然听话多了。原来很多时候,不是问题有多难,而是我们太容易被“未知”吓住。主动去解决,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也能积累起对生活的掌控力。
掌控感,是人活出自己的重要因素。就像这次痔疮出血,从最初的慌乱,到后来的从容应对;从依赖医生的判断,到相信自己能照顾好身体——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慢慢找回对生活的主动权。自己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别人怎么对你,往往也是你教给他们的。当你学会了沉稳地处理问题,学会了倾听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生活自然会给你最温柔的回应。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