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香溪“心箴”别裁(二)
元代以后,三教融合,儒中有释,释中有道。人是怎么来的?是猴子变的吗?人死后又往哪里去?一般的说我们平民百姓困于一日三餐,无暇顾及这些。沉浸于吃喝玩乐,纸醉金迷。或逐流于名利功过。但是,总有一些人异于常人,他要对人生的根本进行追究。
这个追究,又称人生之大问。说白了凡以“经”字冠名的,均是前人对人生大问的经验解答。经者,径也,路径。这是探索生命源头的经验之谈。本源找到了,理一万殊,万物万事派生出来,哲学啦,文学啦,史学,社会学,文化,乃至小说,诗歌,书画,等等,物化不已。世界越来越发达,但这一切都归于一,归于乾卦。
“心”这个形而上之道,本质是静的,清静的。有人把静理解为静止不动,那是死,如一潭死水。静极生动,则情由此生己。如果一直向动的方向发展,即是动而不止,欲也。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得寸进尺,欲来了。其实我们凡人也有无欲的时候,只是存在时间很短。没有察觉到,让它溜过去了。所以儒家讲究培养省察之心。为人要有警惕,独坐防心,群居守口。这都是省察。如果欲念察觉不到,被牵鼻子走,那么这份清净的境界很快会被破坏掉,所存无几。也就是范浚的“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稀”。道家的清心寡欲和理学家的“克念克敬”,达到一致。
接下来是道家中有佛家的法。他说,溺于染缘,移于习气,染习既深,昧却本真矣。“攀缘”、“随缘”“习气”这都是佛家的专有名词。欲动不止就是攀缘,结果是坠入六道轮回。平时聊天,大家说到男人爱看美女,第一眼是君子。美女从你跟前走过,看上一眼很正常。可是欲动不止,还想看。这个女的漂不漂亮?结果又看了。第二眼是小人。欲念不止,看了脸,想看胸,看了胸,又用眼光剥衣服。这第三眼就是流氓。这就沉溺于染缘,没有清静心。清净心就是本真,就是真心。昧就是蒙蔽,遮挡,障碍住了。
现在的人都会说“茶禅一味”,为什么?不知道。其实很简单,茶水是透明的。牛奶就不会叫“奶禅一味”,因为牛奶不透明。牛奶里面的东西被混浊遮住看不清,象人被欲望障碍,被欲念牵鼻子走了。就是说禅的这种境界要让不懂的人理悟进去,打个比较贴切的比方而已。天下何事何物不俱备禅理!说奶禅一味也可以嘛。不过这个禅就被牛奶的混浊,遮住了。所以《心书》首章第一句话说,八万四法门,同归方寸。
所以要拿出《心书》九章来做个探讨,其实也是在探索范香溪的《心箴》。我们的传统文化,理一万殊,道理是一,各大教,各门派,万千殊途同归。所以《易经》八卦,六十四卦足以包涵世间各种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