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心无顾虑,做作业时才不会拖拖拉拉
孩子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家庭作业,父母认为是他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进心不强所导致。其实不然,孩子拖延习惯的形成是由于父母不良情绪给孩子带来了较坏的影响。
孩子内心十分脆弱,父母自身的情绪失控或者说话时不加考虑伤害到了他的自尊心,他又没有能力排遣内心的焦虑,拖延就成了他最容易使用的保护伞,如果这方法频频见效,孩子拖延的习惯就形成了,这个顽症会潜在意识里难去除。(105)
由于拖延可以回避内心的焦虑,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等到这个孩子长大了,仍然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当拖延这个无形的保护伞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想要摆脱时,内心却充满了疼痛,当年那颗用来起保护作用的种子在心灵扎下了根,心灵的天空就会变得乌云难散。(106)
拖延的习惯一旦养成,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灵痛苦和精神折磨,学习任务不能很快完成,也放并不是因为课程有多难,会是因为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思维处于混乱状态,造成了自我效能感低下。孩子没有成功经验的累积,就会认为自己无法完成眼前的任务,在判断力扭曲的情况下,会将困难放大,阻隔了完成任务的信心,而不成功的挫败感会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望而却步。可想而知,父母保持孩子无忧无虑的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该有多么重要。
儿童能力初期萌芽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杜威(107)
感悟:再胆大的孩子也是弱小的,在父母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她强势的一面。可是面对陌生的人或事,她也懂得考量。所以一年级的时候,孩子搓烂的书角;铅笔袋里橡皮屑、一小块一小块的碎橡皮屑;书包角落里七零八落的碎纸屑......都是孩子紧张焦虑的信号,却被我们呵斥她不好好保护文具的表现。偶尔嘟哝的“数学老师总说我,你怎么又错了呢?你怎么听课的呢?”
那时的我们,总是如此粗心,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那些细腻而敏感的情绪。当孩子满心委屈地将这些话语说出口时,我们只是简单地安慰几句,告诉她要认真听讲,却未曾真正停下脚步,去感受她话语背后的无助与难过。
好在我们在走过一段弯路之后,终于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的修正,我们一起面对学习的困难,生活的困惑,未知的恐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