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看一些育儿类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成为妈妈,但家有二宝的好朋友跟我说要先预习,因为等到真的当了妈妈,会手忙脚乱的。那个时候就完全顾不上学习什么育儿知识了。我觉得她讲得很有道理,所以这段时间事情终于忙完了,赶紧安排上。
手头看的这本书叫《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它是我在图书馆无意看到的,吸引我借阅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作者蔡颖卿,她是台湾人。我过去认识的几位台湾朋友和同事身上都有个共通点,就是很温柔,很能共情别人的感受,和他们相处总是让人如沐春风。我很想看看什么样的家教能培养出这样的特质。
这套书是有系列的,我借的这一本主要讲的是因为家中先生工作变动的原因,妈妈蔡女士她带着两个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先后适应了曼谷,台湾,又回到曼谷,最后去到新加坡的学习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体验到不同的教学,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这里面离不开家庭经济实力和妈妈全职培养,但是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妈妈会给家里每个成员都安排好家务内容,不会因为姐姐在期末考紧张备考中,就免去她的家务。因为在她看来,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会照顾自己生活的技能也很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一起分工完成的家事代表家人同心协力,相互体贴的情感。
这句话很打动我。特别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家人要分担家务。搬回佛山跟婆婆一起住后,每天我和饭饭,婆婆都会分工去完成一些家务。我特别强烈地感受到一个白天要上班的人,晚上回家还要把家务都做好非常不容易。要完成保质保量的家务,需要每个家庭成员都尽一份力,承担一份家务,并把手头的家务认真做好。我爸爸也是在我读小学时候就开始让我做家务,彼时觉得无聊又累人的活,其实是他们一点点把生活的技能教给我。将来我有了自己的宝宝,也要让他参与到家务活中。
还有一个画面我也很羡慕,那就是书中提到妈妈会跟她的两个女儿约好时间在早餐一起读诗。想想就是好浪漫好文艺的画面,这得多有阅读氛围的家庭才能有这个仪式感。书中她还提到为了让两个女儿适应转学的不安,会特意每天都在餐桌精心准备好鲜花和丰富的早餐,从家庭环境上给女儿们营造好心情。鲜花我不一定能准备,用心准备早餐应该可以。因为从小我妈就抓我的早餐抓得紧,宁可我迟到也不能不吃早餐就出门。因为她的坚持,我从来没有胃疼,而且出社会独自生活也是保持三餐定时。
想到这里,鼻头有点酸。妈妈没有教会我大道理,也不是富人妈妈,却用最简单的言行帮我打下好的身体基础。应了书名,好的习惯受用终身,而爸爸妈妈就是最初的老师。
看完这本书,我想温柔,善解人意的气质应该也是家庭的安全感带来的。当父母能够用稳定的情绪对待自己的孩子,面对孩子的疑惑能耐心倾听,讲道理,给足他们安全感。长大后他们也会能学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