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了公开课,课题为《船的历史》。只是当时没有时间去复盘,今日得闲,故准备反思一下。
上课伊始,我以一张船的图片导入,告诉学生船是我们最常见的运输工具之一。紧接着就向学生发问了,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船的知识,你们还想研究关于船的什么问题。这两个小问题在课前任务单中就有涉及,课前我也特意强调他们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在任务单上,所以当我在课堂上抛出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的回答热情是一波高于一波的。由此可见,课前任务单起到了我想要的效果。而紧接着顺着学生提出的想研究问题,我顺其自然的摆出了要学习的课题——船的历史。
要知道船的历史,必须得先认识船。所以我以PPT显示了一些船的照片,让学生自己先来认一认,然后我们一起来验证。在认识这些船后,我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船的先后顺序为他们排个序。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排序,但是最终却出现了意见不一样的地方,有人认为核潜艇出现在游轮的后面,有人则认为核潜艇出现在游轮的前面。
于是,我正好抓住这个契机,从我们能够明确的认知——摇橹木船出现在游轮前面——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快发现,他们的造船材料不同、体积不同、载重量不同、动力不同和速度不同等等。经过这些方面的对比后,学生更加明确了,一般后出现的船,他们的技术要求是更高一些的。然而,在这里我却失去了一次让学生思维进阶的机会,因为我本可以在这里再次提出前面排序过程中出现的冲突,让学生从动力和技术层面等分析,核潜艇确实是出现在游轮之后的。可是,我却以一个小视频总结了船的历史,这从教学环节上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然而却让学生失去了思维进阶的机会,实在是有些遗憾。
在讲完了船的历史,让学生明确了船还会继续发展之后,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到,不管船如何发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独木舟。接下里,我们就开始进行独木舟的研究了。此处,我觉得是本节课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前,我感觉我的前面把控的还是很好的,可是从这里开始之后,课堂节奏就有些不好把控了。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没有准备充分,比如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强调清楚,导致一些学生擅自改动实验材料的结构,还有就是实验材料确实很难找到,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实验器材严重匮乏,同学们平时很少有机会能够动手实践,所以一些好的习惯还尚未形成,导致课堂纪律有些失控。
不过,好在学生还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亲自感受了独木舟稳定性差,装载量小的特点,并且通过自己的摆放认识到要想使独木舟不容易侧翻,必须使它受力均匀。
最后,我通过一个小问题——独木舟稳定性差,装载量小,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改进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结束了今天的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