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是关于动机的工作。
人的渴望是动机获得满足,还是动机保持自主性?
如果一个孩子想考一百分,也考到了,而他无法感觉到快乐,也许可以看看,那个一百分是他想要的,还是爸爸妈妈想要的。
人的内在,是因为心理没有获得满足而痛苦,还是失去了动力的自主调节的自由度而痛苦?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想要的基本拥有,却依然感到痛苦,也许我们可以看看,是不是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现在的自己,或者说,客观条件、社会责任的约束,让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调节动机,而我们要做的,也许是要继续探索,看见自己的动力,允许发展新的动机。
假如一个人体会到是要天上的月亮还是六便士,不能由自己决定时,就会痛苦。这时,有人帮他理解他的矛盾,看到他对月亮的渴慕,梳理清楚他持续在“六便士”道路上前进的必要性和信念感,两者都接纳,他的痛苦就会消解一些,可能,这也是团体的意义,遇见同频的人,本身就收获了一份理解。
这部分让我联想到毛姆《面纱》中女主的成长之路,太符合这部分理论了。
作为咨询师,尤其不要太早诠释,只需要表达理解。
一个人的动机无法满足,并非是痛苦的宿命,当他的内心动机真正被理解被接纳,也可以获得内心的宿命。
对待来访渴望的态度,是承认和理解,而不是即时满足。当有夸大自体的来访者渴望被夸赞,中立节制的咨询师应该给他的是镜映共情。
以上是参加自体心理学读书会后的摘录和思考









网友评论